.

东方胪膛忆不完的乡愁,看不尽的风景

东方镇胪膛村

悠悠好溪水长流,巍巍马鞍山逐鹿;

长长胪膛古街景,美美陌上东方游;

石板道坛有故事,种荆古第美名扬;

永济古堰添福寿,舞龙同庆幸福年;

说起胪膛并不陌生,几十年前就经常路过,可最近几年都走五壶新线,倒是很少往胪膛里面走,去年就听说胪膛村经过小城镇建设,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没时间去看。

于是决定今年去看看,年2月11日(大年初七),吃完中午饭后驱车前往胪膛,过了靖岳、东方,向前望去便见道路两旁少了以前的各式各样棚,一条马路变得清清爽爽,向西一条大道上立有一座牌坊,上书“胪膛”字样,背面写着“风调雨顺”,沿道路往村中行走绕过一个大弯,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直通村中,道路右侧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左侧则是文化长廊,记载着东方镇的历史文化,走到尽头便进入胪膛古街,一串串红灯笼挂在古街两侧,增添了几分节日气氛,也使古街显得喜庆。

浙江省缙云县东方镇胪膛村是原胪膛一村、胪膛二村、胪膛三村、胪膛四村、苏宅村五村合并后的新行政村,是镇所在地,是东方镇第一大村,位于缙云县东北部,好溪沿岸,距县城15公里,东毗壶镇镇、三溪乡,南邻舒洪镇,西连国家四级风景区——仙都,北界永康市。五壶公路贯穿我村,地理条件优势、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多户人家,人口人,分42个村民小组,党员人,现有劳动力余人,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山林面积亩。

胪膛古时亦称胪川。胪川于何时有人居住成村暂无史可考。据《应氏宗谱》记,自唐肃宗时期(公元-年),其先祖承孙公因父四九公失律坐法从济阳(今河南)避居刚设县不久的缙云,定居于胪膛至今已历一千三百年之久良好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质的水土植被相继吸引了应、蒋、田、周、陈、杨、苏等氐族迁居而至,村庄的规模越来越大,终成为缙云境内五云、壶镇、新建之后的第四大村庄。

据文献记载,胪膛所在地建制变革频繁,行政区划多变,宋、元、明时期叙述不详尽,《缙云进士榜》上仅列乡贯胪膛之记录,直至清代道光年间列名缙云29都74图庄中,二十一都一图为胪膛庄,光绪列名29都77图庄中,二十一都一图为胪膛庄,光绪列名29都77图庄中,二十都一图,胪膛,中华民国25年(年)整理乡镇,设有保甲,全县设三区五镇68乡。县志中载,有5保46甲:胪膛镇,驻地胪膛;后到民国28年(年)全县设3区、59乡镇,保,甲,胪膛镇归壶镇区管辖。

3年,全县为4区4镇37乡保甲,胪膛、靖岳合为胪靖镇,归壶镇区管辖。7年、9年7月1日全县区域均又划分变动过。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县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划分,全县辖6个区,38个乡镇,胪靖镇属仙都区,年6月,全县划分7个区72个乡镇,胪膛属东方乡,归仙都区管辖,年全县划分为1个直属镇5个区35个乡,胪膛归县直属,年9月,东方乡、仙都乡合建成立缙云县第个人民公社东方公社,不久即并入五云公社,为东方管理区,61年再建东方公社。

63年前缙云属金华地区,之后划归丽水地区,后虽有变动,但靖岳、胪膛都属东方公社,公社化的大社时期,苏宅、古楼、皋头等曾为胪一大队、胪四大队所辖。年6月撤消公社建制,恢复乡镇建制,年底全县行政区划分,撤消东方乡,建立靖岳乡,胪膛乡(驻地胪膛),归壶镇区管辖。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东金、胪膛、靖岳三乡合并为东方镇,驻地胪膛。胪膛分为胪一、胪二、胪三、胪四四个行政村,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胪膛四个村,苏宅村合并为胪膛村,建立党支部,村委会,经联社,统一行政财务管理。

老街记忆

老街深深深几许?

老街的石板路留下多少脚印,

只怕无人能计。

你走过来,我走过去,

上面印满了孩子的童真,

红裙的胭脂,官差的匆忙,挑夫的汗渍。

那搀扶着缓缓移动的身影,

是老夫老妻在这里重演青梅竹马的浪漫。

那些来回穿梭的足迹,

磨亮的石板,照耀了岁月,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弹棉絮铺的新春联

絮花起舞似雪翻飞嘣嘣嘣

径纬绑定模板按下压压压

重见天日的道坛

这个鹅卵石拼花的道坛,已被埋在地下许多年了,最近由于小城镇建设需要,对道坛进行了清理,对损坏之处进行了修复,大多数保持了原始风貌,鹅卵石拼花图案栩栩如生、生动逼真。据说当初的鹅卵石大小均匀,均用竹筒套过,且价格不非,用米斤又斤换来的,值得好好保护。

永济古堰的来历

永济古堰的来历:古时候有一位富甲一方的乡绅,家有良田数千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一年胪膛畈大旱,田种颗粒无收,该乡绅心有所想,该如何解决这灌溉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来年大旱怎么办?思前想后后作出了一个决定,准备引好溪水进来,于是便请人勘察地形,做好规划,说干就干。可银量不够怎么办?只能卖田,就这样把家中数千顷良田,变卖的变卖、典当的典当,终于修成了气势恢宏的永济堰,该乡绅也因此过上了清贫的生活,但他并不后悔。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这永济古堰,也一直在传颂这位乡绅的故事,这位乡绅便是明代的田汝耘公。

后人称表汝耘公淡泊名利,倾尽家资,行善造堰,造福乡里,其高风亮节将永为世范、启迪后人。《胪川田氏宗谱》有铭曰:

第廿三世行利汝耘怜民疾苦忘私为公

独资开凿永济水堰卖掉良田十一万秧

年年月月堰水淌淌大畈黎民谁不赞扬

高行美德光辉榜样汝耘公您功德无量

巍巍马鞍山

大乌岩悬崖,远近闻名,西南面与东南面的二片大悬崖,险峻雄伟,悬崖最高落差达百米,悬崖绝壁边那石狗一直守卫在那里,忠心耿耿看守着门户。

远古时代天降的飞来石,不管是暴风骤雨,依然横卧于山脊的巨石上;如果说仙都的石笋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么乌岩下的小石笋就是婷婷玉立的苗条妖娆少妇。

最险峻雄伟的当数马鞍岩,在远处看那奇峰似马鞍,马鞍山也就是以那岩石来命名。马鞍奇峰北面是悬崖,马鞍的凹陷中部,悬崖上大部分是岩草,也有灌木。马鞍顶部其实与别的山脊差不多,同样也是乱石、灌木、杂草、荆棘丛生,悬崖西南面最高落差有近百米高,地势险要。

最重要的是,马鞍山曾是古代时火山喷发时的火山口所在地。

步蟾门的传说

步蟾门始建于明代,为胪膛蒋氏先祖希性公所建。希性公为访溪始祖霸公第17世孙,明正统元年(年)进士及第,留京为官。历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广西参议、治水钦差、兵部尚书。公在朝为官日久,心念故里,欲回乡造屋安度晚年,卜下市街(即大道壇)为宅基,待择日上梁。道士焚香,择定吉日为“明朝(zhao)”,遂星夜动工,建步蟾门,于次日晨建成,流传后世。

“步蟾”,当取“蟾宫折桂”之寓意,攀折月官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故今人云,经步蟾门下,必获吉利。步蟾门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在各房子孙的倾力相助下,于年秋得以重建年,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经过周边环境整治、青砖路面铺装、文化元素装点等一系列打造,此文物古迹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效保存和提升。

沈家院子

沈家院子建于年前后,抗战期间,为避战祸沈家粗孙三代均牺居于此。据乡邻称院子建成初期,在当地可谓是声名远播的小详房。沈济舟先生思想前卫,为把房子盖得尽量美观时尚,开工前,专程带木工和泥工师傅去上海等地参观。房屋建成后,室内无柱子,有四育,通风文明亮;墙上有壁橱可以放置书籍;院子内有花园裁有玫瑰,牡丹、芍药、莱莉、桂花十余品神花卉:大门外的地也被买下栽种了七朱比碗口还粗的柳树,啦间是片芭蕉,整个建筑精致紧凑,花木扶疏,绿树成荫。听闻流先生购地基时还有个小插曲因地形不够方正缺一角向邻居购买。部居刁难将大洋铺满所购地,方可成交。沈家并未以势欺人而是省吃俭用,满足了邻居的条件。

沈家院子在设计时,还要建一亭台,因沈先生9年去世;故未按最初的设想完成。解放后此院被政府征用,做过办公用房、会议礼堂、大队食堂,甚至做过猪栏牛圈等又革期间沈家搬迁出此院房子归木队所有,直至年田玉如先生平反摘去反革命的帽子,房子才归还主人。年至年沈家院子被租用,成为当地最大的幼儿园。

“种荆古第”的故事

“种荆古第”是一座倒塌了的老宅,虽然房子倒塌了,但门头依然还在,它的故事还有流传。说以前这座宅子里住着田大、田二、田三三兄弟,兄弟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过着悠闲自在的田圆生活。田大田二都己娶妻生子,唯独田三还只身一人,二兄长忙着张罗田三的婚事,终于田三如愿以偿的娶到了田三嫂,谁知那田三嫂乃家中独女,过怪了简单的生活,不适应这大户人家的节奏,由于是便提出分家,各自过自己的小生活,田大田二见田三嫂吵着要分家,便也无可奈何,只能顺其意。于是兄弟三人便把田地房产一一分割完毕,只是种在院子里的这棵荆树没有办法分割,便商量着明天把它锯下来分割,自是一夜无话。第二天,三兄弟一起床,到院子里一看,荆树已是叶子掉尽、树杆枯萎,一夜之间已被气死,三兄弟看后大惊,忙把各自媳妇请来再商量,田三嫂一见荆树已被气死,定非好兆头,于是便打消了分家的念头,从此后三兄弟和好如初,第二年春天荆树又重新发芽,不久便枝繁叶茂,永久长青。

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力断金”,从此后就再也没有吵分家了,“种荆古第”也被众多人家效仿,被一代代胪膛人传为佳话。

石板道坛

石板道坛原是一户官宦人家,后因一场大火烧弃殆尽,只留下天井当中一块块大石板留存至今。据传,此道坛当初为庭院深深之处,要进此道坛要过好几重门。道坛面前有两个纯石头桅杆座,已被人拆下当着走路的垫石,从此后功名成就均不见,只落下一片片气势磅礴的大石板。大石板拼成一幅四角图案,在四只角上都凿有四个碗口粗的大洞,据带我参观的老人讲,当时有个戏台子搭在此处,供家人看戏之用,可见大户人家当初的辉煌。

“魁星踢斗”的由来

说起武举人比武的故事,在胪膛那是众所周知、无一不晓。话说很久很久以前,胪膛村的尚武风气盛行,家家户户练武习文。有一年,钱塘府进行武举考试,胪膛一田氏后生得知后,便前往杭州应试,他当时练的是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平时在家时练得是得心应手,当时在比赛时由于过度紧张,使刀失手掉落,“此时迟那时快”,小伙飞起一脚又把刀踢了上来,事后主考官问小伙,你刚才踢刀的叫什么招式,小伙急中生智答曰:“此乃魁星踢斗”之招式。考官一听,乐呵呵的笑道,明明是刀掉落,却如此聪明的说了句“魁星踢斗”。由于小伙答得好,再加上人老实勤奋,考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便有了武举人考试掉刀的故事。

石锁足有三百六十斤

下图这个石锁足有三百六十斤重,刻有田早卿记,是当初该家人练武之用,白天从家里搬出、晚上从外面搬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家人都练得一身好力气,不但男主人练,而且女主人亦在练,当男人不在家时就由女人来搬。左邻右舍有什么要搬的都叫女主人去帮忙,后来慢慢的就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主家婆是个力气王。

关于胪膛村的故事与传说还有太多太多,如果您想了解胪膛,就请您迈开腿、张开嘴,亲自去感受一下胪膛古街的情义,去感受一下胪膛村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如二位给我带路的老者所说的一样,胪膛村有史建村以来还没有象现在这样搞得这么好,他们还说得感谢党、感谢政府,是党的关怀、政府的支持才使得胪膛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样。

悠悠好溪水,长长胪膛街,

忆不完的乡愁,看不尽的风景,

留下一串串脚印

~~~

来源:陈育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