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关键词解码浙江精准扶贫路新华社新媒

▲这是航拍的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戴家下山移民新村(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采茶工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茶山上采茶(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10月18日,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岗石村油茶基地,人们在采摘油茶果。新华社发(李肃人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方问禹)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三个关键词解码浙江精准扶贫路》的报道。

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到持续减缓相对贫困,农民收入连续35年领跑全国省区,今年内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元以下情况……

近日在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上,浙江省发布精准扶贫报告和十大案例,有三个关键词勾勒出精准扶贫的浙江经验。

(小标题)入市:小农大市以工兴农

在我国市场经济崛起历程中,浙江“块状经济”异军突起,整个村镇乃至整个县市,深耕特定产业,形成比较优势,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中获得丰厚利润。而在扶贫工作中,浙江遵循同样的市场规律:在分工中提高效率效益,在更大市场中兑现更高价值。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些年,当地立足海拔米以上的纯净无污染耕地、森林资源,打造“景宁”品牌生态产业,并开发“畲乡十大碗”“畲乡十小碟”“畲乡十药膳”等饮食品牌。

年,“景宁”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超过6亿元,平均溢价率超过35%,直接带动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在浙江缙云县,以烧饼为龙头的乡愁产业,形成一场全民创业、“蚂蚁雄兵”式的县域扶贫实践。目前,“缙云烧饼”全国示范店超过家,经营摊点多家,年产值达到22亿元。

(小标题)协作:山呼海应城乡联动

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整洁蜿蜒的乡间小路,生机勃发的茶园苗圃,温和富足的田间农民……行走在浙江安吉县黄杜村,仿佛置身一幅典型的江南农耕图。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多年来,黄杜村农民党员带领群众不懈奋斗种植安吉白茶,走出了一条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脱贫致富道路。先富起来的黄杜村,提出捐赠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年以来,安吉县陆续向贵州、湖南、四川三省五县捐赠白茶苗万株,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

在浙江省精准扶贫十大案例中,有三种联动扶贫机制:机关部门与欠发达乡村的“结对帮扶”,沿海城区与偏远山区县的“山海协作”,以及跨区域、点对点的“对口帮扶”。这里既有“先富带后富”的“输血式”扶贫,更有山呼海应、城乡联动的“造血式”机制。

浙北平原的平湖市背靠上海、面向大海,浙南山区的青田县倚靠青山、坐拥绿水。年以来,该两地在浙江率先开启了跨地市的“飞地抱团”精准“消薄”新模式。青田县“供土地指标、供钱投资、供人管理”,平湖市“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两地在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平湖—青田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每年可为青田县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万元。

(小标题)提质:起于增收落于“有感”

扶贫进程中,浙江多地除了想方设法带动低收入农户直接增收,更着力为幸福生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让脱贫致富、与时代同行的农民更“有感”。

浙江衢州市常山县现有人口34万,有10余万人外出打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地妇女到省城、市区当保姆。她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常山阿姨”。

在偏远山区,人是最大资源。常山县成立“阿姨学院”批量培训,全面提升保姆综合素养,还成立专门机构对保姆信用、品德等情况提前筛选,由政府信用背书,让雇主放心。

衢州市“培训脱贫”模式,让低收入农户不仅脱贫增收,更收获长远事业,甚至不少农民已经变身企业主。记者了解到,目前“衢州月嫂”“常山阿姨”品牌越来越响,普通月嫂工资-元/月,“金牌月嫂”可达1.2万—1.5万元/月。

丽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从年到年,丽水全市共异地搬迁农民10.93万户38.34万人,并在全国率先探索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等四种“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县域模式。

在丽水市庆元县,灾民安置小区同德新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小区同济新村、农民异地搬迁小区同心新村,安置的搬迁农民超过2万人。集聚带来红利,这里水电气、商品超市等一应俱全,山区农户跨入社区生活。(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