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系转载,作者魏献林为我的一个朋友,经授权允许,遂转载发布。
闲了,总爱去菜市场逛逛,有时候也不是一定要买什么特别需要的东西,就是出去随便逛逛,溜达溜达,只当是散步了。
所谓的闲了,其实只是一些零碎的时间,一天半晌的,能去干什么呢?假如要是有五天八日的空闲,那我就选择回家了,或是去西宁看看我的父母,要说我也真该去看看我的父母亲了,我已经有两年没有见到我的老父亲,老母亲了。
刚到一个新的城市,偶尔有那么一点空闲时间,我是很喜欢出去逛逛的,博物馆、当地有名的寺庙、流过这个城市的大江大河、山川名胜、地标性建筑、城市书房、名人故居、老胡同老街仿、步行街………时间一长,有的去过两三回了,再去跟烫剩饭似的,没啥意思,反成了负担,有的离我的住处太远,不方便去就不再去了……只有附近的菜市场是要经常去逛逛的,反复去也逛不烦,关键是心里喜欢去,心想往之,于是脚步就跟着内心的指示的方向,一步一步的乐呵呵的去了。
我感觉最能了解一个城市风土人情,社会百态,老百姓真实生活状态的地方那非菜市场莫属了。
这个地方热热闹闹,熙熙攘攘,零零碎碎,但又真真切切,没有一丝一毫浮夸的包装,没有劳民伤财的歌功颂德,没有道貌岸然的礼仪客套。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都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来的实际,没有丝毫的造作,更没有装模作样的表演。跟某些影视城里刻意打造的集市上那些群众演员有气无力有形无神的表演决然不同,真正生活中的菜市场,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切,实用,有趣,有味儿,在一买一卖一挑一选一问一答一斤一两中,尽显了当地最真实的人间烟火,百姓冷暖。
我感觉政府的巡视组,调查组不要光听一些冠冕堂皇的书面报告,而应该微服私访不声不响的去当地的菜市场走走逛逛,这里会收集到最真实的最接地气的民生信息。
相对于那些设在室内商场式的菜市场,我倒是更喜欢去逛逛那些沿小街小巷摆摊开店的菜市场。
室内的菜市场,规范可能是所谓的规范了,但是总感觉不如露天的小街小巷的菜市场有味儿有趣。西宁的莫家街应该是西宁市最有名的菜市场了,以前都是露天的,后来也转入了室内。热闹还是那么的热闹,改善了商户的售货环境和百姓的购物环境,但是总感觉没有了以往赶集似的味道。打个比方说吧,那现代化厂家生产的青海老酸奶,尽管外包装上也写着那么一个大大的“老”字,印着青花瓷的小碗,但是里面装的的东西就是没有地摊上当地人家手工制作的那一碗老酸奶味道来的纯正地道。
我感觉,逛菜市须得有半晌闲空,一份闲心,几多闲情。如果您是带着繁重的采购任务,手持着长长的罗列庞杂的购物清单,脚步匆忙,又肩扛手提,且还忙于装货赶路,那您这不是来逛菜市,这多半是开饭馆做生意的商家或是家中有红白喜事需要大摆宴席的人。忙于赶路的人,眼中看不到风景;肩负繁重任务,心中满是算计,眼里只有目标的人,也体会不到逛菜市的乐趣。
买不买都行,买啥也无所谓,有合适的食材,合适的价格,合适的很对脾气的有趣的商家,心里高兴,就买他点东西回去,捯饬捯饬,做两个小菜。碰见喜欢的闲物件,就带个回去玩玩,只当是个纪念。热热闹闹的街巷,悠悠闲闲地逛逛,走走停停看看,没有啥急事催着,也没有啥人等着,漫无目的又满怀好奇似乎还有点想法的散漫的走走,最后手里不知不觉就提了几样东西,以前吃过的食材,心里在想这次给它换个做法,碰上没吃过的东西,还要跟老板闲聊上一阵,问问怎么做,如何吃,也算是又长了点见识。
西宁的菜市场,凉皮不叫“凉皮”,而叫“酿皮”,咱也不明白是怎么酿出来的,反正就是好吃,厚厚的,筋筋的,微微泛黄的颜色,肉肉实实的口感,加上店家秘制的调料汤汁,吃起来是一种很独特的味觉体验。
在大连,有一条很有名的步行街,叫俄罗斯风情街,街两侧全部都是俄罗斯风格的老建筑,街的一头是大连市美术馆,另一头是老市政厅。市政厅的后面连着一条小街,是一条曲曲弯弯的菜市场,离我的住处不远,十分钟就溜达到了。
大连的菜市上,带鱼不叫“带鱼”,叫“刀鱼”,吃饭不叫“吃饭”叫“啖饭”,听起来颇有古意,但是他们念着“啖”,作“逮”音,让我感觉好像是好几顿没吃饭了,终于“逮”住了饭似的。
大连人吃饭用的平底的碗,不叫碗也不叫小盆儿,叫“钵”;入冬的时候储备冬菜,大白菜,萝卜,大葱之类,他们不叫备冬菜,而偏偏叫“备秋菜”。
大连是一个东北味儿最淡的东北城市,他们的口音大多带着点山东胶东半岛的味道。大多数的地方菜市场都与饭馆混搭在一起,大连的早餐竟然也是从一碗拉面开始的,这里的拉面馆几乎没有清真的,无论是汤色还是味道截然不同于兰州的拉面,他们分大肉面,小肉面,蔬菜面,拉面馆餐厅里,每个小桌上都有一个装大蒜的小筐,这里的人吃面是必然要吃大蒜的。
哈尔滨的菜市场有室内的也有室外沿街巷摆摊经营的,冬天里,零下30多度,照样在街上摆摊,大多的摊主都设了一个透明的塑料小屋,从外面能恍惚看到里面各色的蔬菜水果,人影攒动,里面是暖和的,因为塑料小屋里生着炉子,特别怕冷的娇气一点的蔬菜水果还都盖着被子,尽管附近可能就有一家大型的室内菜市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街巷里菜市场小摊小贩的生意,老百姓就是喜欢在沿街这样的小摊买东西,不用存车,不用上楼梯,不用排队,省事儿。
当然,也有一些生意是根本用不着置办保温的塑料小屋的,什么生意呢?比如卖冻豆腐的,一块一块的厚砖头似的,热豆腐冻的由白而黄,一摞一摞的摆了老高,墙似的,冻那么多,也不知道都卖给谁了。
还有卖雪糕冰棍的,纸箱子一箱一箱的打开,摆在街边,品种多样,很少一根一根零卖,顾客们大多都是整箱整箱抱走。穿着厚厚的大衣,带着双层的帽子,高腰的皮靴,棉手套,围着围巾,嘴里冒着白气,叼着一根冰棍,走在冰天雪地的街上,这在哈尔滨是很正常很正常的街景,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往往看的有点目瞪口呆,大跌眼镜了。
地域不同,气候有别,风俗各异,饮食习惯不一,逛逛当地的菜市,能很快很真实的认识这个城市,了解到当地人的喜好。我不爱看电影,也不爱看电视连续剧,觉得那都有些假,我倒是喜欢看纪录片,但是逛菜市比起看纪录片来,更真实。
青岛的菜市各类海鲜是很便宜的,菜市场附近就有管来料加工的饭馆,顾客把海鲜买了来,交给饭馆加工,加工一斤多少钱,有明码标价,这样吃既新鲜又实惠,啤酒是散装的,论斤卖,价格也不高,来这里消费的食客有附近的街坊,也有外地的游客,这样的游客,我想多是做足了所谓的攻略的资深的游者,知道什么地方消费更实惠,懂得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儿。
“年来尤好素,不喜荤与腥,一碗青菜面,足以养性情”,这是去年冬天,我初来南宁时写的句子。这些年来,不知不觉的,我已经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了。那年在青岛的菜市,我买过一些海木耳,黑黑的,碎碎的,吃的时候抓上一把用水泡发,竟然泡发的盛开出一盆来,凉拌做汤烩菜下汤面条皆可,是一个很不错的海干菜,我觉得吃这样的素食,比起那些肉类海鲜来要鲜美的多。
至于青岛有名的虾酱,我实在是不能恭维它的味道,世间的美味固然有很多,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就像湖南长沙的臭干子那么那么的臭,据说臭的是那么的正宗,还有那么那么多的人爱吃,咱不爱吃那东西,不见得别人不喜欢。
我在青岛菜市,还买过几盒盒装的海苔,店面的玻璃门上贴着“青岛特产”四个大字,店老板热情健谈服务周到,笑容可掬地招呼着顾客,让大家品尝一下青岛的特产:芝麻夹心海苔,还有小黄鱼。买不买不要紧?了解一下咱们青岛的好产品。
初一尝,味道不错,于是便买了几盒芝麻夹心海苔,几袋小黄鱼寄回了家。后来回到家,孩子们说“味道还可以,但是那都不是青岛的特产呀”,我先是一愣,仔细看看包装,原来,海苔竟然是大连生产的,小黄鱼的厂家竟然来自江苏连云港,我兴冲冲的买的这些所谓的“青岛特产”竟然没有一样是青岛出的,这真是令人感到滑稽。青岛这著名的品牌之都难道不能自己生产海苔和小黄鱼吗?为什么要用别人家的产品来充当自家的门面呢?即使不生产也行,最起码您用OEM的模式贴牌也行啊,为什么非要直接拿来冒充呢?回想起那老板小哥热情憨厚的笑容,顿时让我感到实在是太过虚假了。
同样的事情,在新疆乌鲁木齐也有发生。年的正月,我第一次到新疆去,临离开的时候,在一个菜市场干果店买了一些新疆的水果干,包装袋上明晃晃的印着“西域美食,新疆特产”。带回家打开一看,五颜六色的果干没有一样能吃的,实在是难以下咽,仔细看看包装袋,背面印着很小很小的字,产地:广东揭阳。
像这样很多类似的打着新疆特产的旗号,卖什么蓝莓,乌梅,牛奶贝,驼奶贝,厂家竟然全都是广东揭阳,我感觉这是对新疆形象的严重损毁和侮辱,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不过,在乌鲁木齐菜市场买的馕还真是很好吃的,浓浓的麦香混合着淡淡的奶香味,加上瓜子芝麻的香气,的确是味道非常好,而且好吃还不贵,当时十块钱可以买五个馕,这一点真是要给新疆的美食点赞。
后来在郑州,在阜阳,在海口,包括现在也在南宁,我也都买过馕,都是由来自新疆的维族师傅经营的店,但是馕的味道远不及在乌鲁木齐菜市场小街里的馕好吃,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也的确应验到了古人的所言不虚:技艺可传,风水难移。
在洛阳孟津小浪底镇的菜市小街上,我遇到一道当地的特色小吃——“绿豆不翻”。炉子上架着一个个带盖子的烤铛,揭开盖,里面是几个圆的模子,直径约有水杯盖大小,先抹上油,然后把调好的面汁往里面舀上一勺,摊平,盖上盖子,两三分钟就热乎乎的出锅了,软软的,热热的,油黄粉嫩,吃起来味道不错。老板说这得现做现吃,趁热吃,凉了吃起来味道就不美了。
我问那面汁是什么做的?老板说是绿豆,纯绿豆用石磨磨的。
还有的顾客显然是老主顾了,自己带着两三个鸡蛋过来,往舀好的汤汁上,加上一层鸡蛋,烤出来是另一番味道,再蘸上老板刚刚调好的特殊的蒜汁,这吃起来就更有灵魂了。
我说为啥叫“绿豆不翻”呢?老板说不用翻锅吗嘛,摊进去,不用翻锅,一下就熟透了………这绿豆不翻不光好吃,价格实在是太过于接地气,一块钱三个,我吃了一块钱的感觉有点意犹未尽,再来一块钱就已经吃饱了。
这么好的特色美食,为什么不去大地方开个店挣大钱呢?
老板说咋不想呢,去过郑州,他邻居也去过郑州,都是开了几个月就有关张回来了。
在郑州,没人吃这个,房租又贵,还是在家门口干吧,不用宣传,不用费口舌介绍,老顾客自然天天就都来光顾了。
我在想,一个好产品是需要具备它的独特性,但是太过于独特的产品,在市场的培育,产品的宣传,顾客的教育上,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绿豆不翻,终究在其他地方还是没有大行其道推广开来,也许正因为没有推广开来,更显出它的独特和稀罕,别的地方没有,要想尝尝鲜,只能到洛阳来,最好到洛阳的菜市场里来,尤其吃着新鲜,味儿正。
相对于“绿豆不翻”们,那兰州拉面真是做得非常成功,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兰州拉面馆,真是一面走天下,开遍大中华,无论是在小城小镇还是在都市街头,兰州拉面无论出现在哪个地方,都有生意可做,它的味道品相几乎都差别不大,一清二白,三红四绿。
后来读到一篇文章说,全国的兰州拉面馆大多的经营者是来自青海省化隆县,他们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夫妻店,托家带口闯荡四方,走到哪里就把拉面馆开到哪里,把店开到哪里就让孩子们在哪里读书上学生活。在深圳,在海口,在蚌埠,在徐州,我跟很多开拉面馆的老板聊过天,我为他们身上那种勤劳善良,诚实守信,低调沉默又精明能干的特点所感动,钦佩他们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以及随时随地从头再来的创业精神。一问家乡,果然他们都是来自青海化隆。
在昆明也是有拉面馆的,也是清真馆子,但是我去过的几家拉面馆,他们并不是来自青海化隆的经营者,而是昆明当地的回族师傅,他们的衣着装饰跟来自西北的回族有些许不同,这些不同能直观的感受到,至于语音,那更是相差很大了。
昆明的马街市场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菜市场,大概有几十亩大吧,我去过好多次,没有一次是完整的逛过来的,太大了。
它由一个围起来的大市场,和旁边好几条店铺林立,摊位遍地的小街巷组成。平时人很多,逢周日“赶场”更为热闹。在内地一般都是逢农历的三六九或者二五八有集会的日子,在昆明马街是逢星期天,这给人一种很洋气很西方的感觉,而且这里买东西称斤论两,全是按公斤来计算的,在乌鲁木齐也是这样,这里所说的的一斤其实是一公斤,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第一次买东西时,估计都会遭遇一次美丽的误解和惊讶。
羊肉一腔一腔的挂在那里,全是带皮出售的;鱼腥草一筐一筐的,咱不爱吃,闻闻味道都受不了,可当地的人爱的要死,食之若饴。
市场的南门,说实话,我至今没有搞清楚那个马街市场的方向,好像是南门吧,门口有两个旧书摊,我每次逛着逛着就逛到了那里,淘上几本有意思的旧书,也是一种收获,大多是两块三块一本,最贵的也不过五块钱,回到住处,精心的在扉页上写上一行小字:某某某日,行者购于昆明马街。其实也没人问我这书是在哪买的,自己写着玩,也算是个纪念吧。
这个菜市场有卖木炭的店,这种木炭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机制木炭,而全部都是原木烧制的木炭,品相形状各异,婉然有趣,看起来非常的美,我在那里挑了一小段自认为品相不错的木炭,至今还摆在我家餐厅的博古架上。这种木炭是论斤卖的,多少钱一斤记不得了,总之感觉也不贵,买这个有什么用处吗?人家是买去生火做烧烤,咱就是心里喜欢,觉着好看,买着玩儿……
在安徽芜湖的一个菜市场,我买过一个当地人用来在河边池塘边洗衣服的木锤,买回家没有用它洗过一回衣服,倒是常用来捶背;在桂林临桂区一家菜市场,见过一位老先生用山上的杂木自己做的打粑粑的木锤和糍粑模子,很漂亮,当时不方便带,一犹豫,没买,就错过了,在别的地方还真是没有再见到过。
昆明马街菜市的小街巷里有很多售卖烟叶和手工卷烟的小摊子,我是个不抽烟的人,但是看到那烟叶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还很喜欢闻这种烟草的味道,这种卷烟跟那种品牌的机制的卷烟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感觉,每次闻到原生烟叶的味道,就像回到了儿时,我就会想起我的姥爷来。
初冬的午后,太阳暖和和的照着,没有风,老爷把晒干的烟叶收集起来,拿来一个带盖儿的陶瓷罐,让我帮他一起搓烟叶,先去梗,再一把一把地搓,挫的越细越好,把搓好的烟沫放在陶瓷罐里,吸烟的时候,先装在烟袋里,烟袋子就挂在姥爷的那根擦的又明又亮的烟杆上……
在昆明马街,我带了一些手工烟回去,给了儿时的发小和在西宁的大哥,在后来无意的闲聊中,他们竞都一致的反应,那手工烟味道不错。我本来不赞同我的亲友抽烟的,但是还是带那些来自昆明的烟给他们,有时候想想也很矛盾,尝尝吧,尝个稀罕而已。
今年春天,我有幸又到昆明去,呆了一个月,听朋友说马街市场拆除了,昆明全面取消了当地露天经营的菜市场,也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没能抽时间再到马街去逛一下。
离马街菜市场不远的西山上有一座宝珠禅寺,我曾在菜市场路边遇到一个鱼摊,买了几条个头不大的鲫鱼,放生到了宝珠寺的莲池里。几个月后,我又去的时候,竟有几条小鱼径直向我游来,吐着水泡,眨眨眼睛,相对无语,似有故人重逢的意思。
宝珠寺有紫竹数丛,茂密旺盛,珊然可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紫色的竹子。佛家有语: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座上现如来。所言紫竹,我本以为是美好的形容罢了,没想到这现实中是真实的存在。
即将离开昆明的时候,我再一次去了宝珠寺,向寺中方丈请求移植紫竹一株,方丈欣然同意,命寺中沙弥给我刨来一株,根上裹泥,以便回去种植。至今,这竹子还在我家书房的花盆中,只可惜没能养活。有朋友说移栽时间不对,移栽竹子应在冬季,我当时是春天里移来的,不知是不是这个缘故。
说起放生,这是我逛菜市时经常会做的事情,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希望自己能有放生的经历。在兰州黄河以及雁滩公园,西宁的湟水河,阜阳的大沙河,深圳的莲花湖,郑州的黄河边,南宁的邕江,洛阳的洛河,东北的牡丹江,大连的星海广场的海滩,海口公园的人工湖,南京的玄武湖,新乡的凤湖,焦作的龙源湖,温州的瓯江,缙云的好溪………等等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和家人朋友们放生的足迹。有朋友说,别放生了,你放了,又有人抓走了。我说我放我的,他抓他的,各是各的因,各有各的果,我坚信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之所以说到这些,我丝毫没有标榜自己放生有多大功德的意思,比起很多大施主,大修行者,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之所以书于此,是真正的想启发和影响更多的人,也都能参与其中,慢慢的食素放生,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饶益众生,利于环境,利于地球的未来,那是一件有益于全人类的非常有意义的功德无量的事情。
逛菜市常能遇到一些当地特有的稀罕的食材。兰州百合,一头一头的洁白洁白的,我第一次见到百合还以为是大蒜。在安徽芜湖,我平生电第一次见到茭白,有点像大一号的芦苇的嫩尖,摊主说可以炒菜,也可以生吃,我买来一根当场尝尝味道,有点像儿时在河沟里摘的毛毛鸭的味道,甜甜的,于是我买了一小捆儿,从芜湖到合肥,吃了一路,只为了这一份恍若儿时的香甜。这东西也不用洗,剥去几层紧裹着的外衣,直接吃,在别人看来,我像是在吃草,而对于我来说,甘之若饴。
在浙江省缙云县,有一天在街边吃早餐的时候,吃到店家制作的一份下饭小菜,两块钱一小碟,我吃了一份,感觉很好吃,细细的,碎碎的,酱油色的黄豆大小的碎丁,但是,没有吃出来是什么东西,于是又要了一份,细嚼慢咽,仔细琢磨,吃完了,还是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向店家请教,原来才知道是竹笋干。
店家说买笋干不要去商场超市,更不要去所谓的特产店,你就去菜市场口上找那些挑着担子摆摊的老爷爷老奶奶来买,颜色黑乎乎的,不好看但是好吃,不经硫磺熏制,味道正,还安全健康。好笋干要做好吃,关键是还要有三个步骤要掌握好,一是泡发,二是炝烧,三是煨,好笋干是煨出来的………我按照店家所说,从当地菜市场摆摊的山民农户手里买了些竹笋干,回到家如法炮制,尽管也赢得了家人掌声一片,但是,说实在话,我做出来的笋干跟那个早餐店人家做的还是不太一样,总感觉是差了点什么味道。
在哈尔滨的菜市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姑鸟”这种水果。外观上有点像土黄色的薄薄的草纸裹了一颗黄色的樱桃似的,我把外面的这层“纸”剥掉,直接就吃了,我感觉这种水果和芜湖的茭白应该是安全放心的食品,即使有打过农药,也在外面这一层一层的皮上,剥去了皮,里面应该是不会有农药残留了。“姑鸟”在大连直接被叫成了叫“姑娘”,在大连的俄罗斯风情街,卖五块钱一斤。在哈尔滨菜市场,一块五一斤,好像哈尔滨当地就种植这个水果,果农整车整车的拉来,在街口叫卖,我觉得很好奇,就认为别人都没见过似的,便买了些寄回家,给家人尝尝。一份给母亲,一份给爱人,一份给在洛阳读书的姑娘。后来母亲在电话里说,在老家张巨的集市上也有卖的,没啥稀罕的,净是白白浪费快递费………我听罢,一时无语,但是我是了解我母亲的,她老人家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能收到自己儿子从哈尔滨大老远寄来的礼物,她心里一定还是满高兴的。此时,又到“姑鸟”收获的季节,不过在南宁的菜市上,我常去的这个双仔井市场,还真是没有见到过这种水果。
我到南宁来,这次已经是第三次了。南宁是水果之乡,我常去的这个双仔井市场离我住的地方很近,蔬菜水果种类非常多,而且价格相对于商场超市便宜很多,这里的街巷每天都是顾客络绎不绝十分热闹。
这个市场隐藏在五六条“井”字状的小街巷里,街巷的房子都是原住民自建的,七高八低,参差不齐,家巷不宽,越发显得人头攒动,摩肩擦踵,一派人山人海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然熟的香蕉,一块钱一斤,最好的西贡蕉,两块钱一斤,皇帝蕉一般一块五,我本以为香蕉都是一样的,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种类,还有芭蕉带一点点酸味,最便宜才八毛钱六毛钱一斤。鲜黄香软的水果木瓜一块钱一斤,我常爱买些熟透的木瓜来吃,有朋友笑我说你一个大老爷们怎么爱吃木瓜呢?这是女人的水果,还有当地的邻居说,这东西不能多吃,吃多了湿气大,所以我在吃了一阵之后便不再买木瓜吃了。
荔枝上市的时候,菜市场到处都是卖荔枝的,在这个市场,我才知道荔枝原来也有这么多种类,有妃子笑,白诺,三月红,桂味,香荔……品种不一样,价格相差很多,有的五块钱一斤,真正好的桂味在七到八块钱一斤,不管是什么样的品种什么样的价格,总之这里的荔枝都是自然成熟的,都是真正新鲜的荔枝,它们不需要长途运输,也许就是昨天傍晚刚刚从树上摘下来,今早就到了市场,也不需要在泡沫箱里用冰块来冰镇保鲜,更不需要像北方城市那样用害人的福尔马林液来保鲜保色,这里的荔枝是安全放心的原生态绿色食品,不妨在荔枝成熟的季节多吃一些,“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什么地方就吃什么地方的食物,吃当地的应季的食物,既新鲜又实惠,还安全健康。
说起芒果,竟然也是有很多品种的,有鹰嘴芒,青皮芒,桂七金煌,价格也是三六九等。今年“五一”回家的时候,我带了一箱各色的芒果,大家吃的都很开心,有人说,吃香蕉会使人减轻焦虑产生幸福的感觉,我感觉吃芒果所产生的幸福感更香更甜更暖更浓,更是一种满满幸福的味道。其实,只要是能跟全家人相聚相守在一起,吃啥都是满满的幸福。
五色糯米饭,艾叶粑粑,重达一斤的大粽子,烤的焦黄的整猪,这些昔日逢年过节才有的特色美食,现在一年四季,每天都可以在南宁的这个市场见到买到。
卖香蕉的老者姓滕,是一位健谈而快乐的老者,我问他卖香蕉多少年了?他说,四十年。一直在这个市场吗?哦,不是,以前在某某市场。他说的方言,我有些时候听的不太明白。
在这个市场多少年了?
他说二十五年了。
他尽管很想把普通话说的标准一些,与我交谈,但是我仍然有很多地方听的不太明白,但这并不影响交谈的快乐。
一个月能挣一万块钱吗?
呜,他挣大了眼睛,张大了嘴。
怎么可能挣那么多?那我不发大财了?
那您每天能挣多少钱呢?
他并没有被我这种穷追不舍的追问而反感。
您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
哦,我每天就挣个一百三五十块钱,孩子们都大了,都各有各的事儿,不用再花我的钱了,我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我上午摆摊,下午休息,喝茶。
他果然是下午不摆摊的,他下午的摊位是零售租给别人用的。
他做生意很安静,我没见过他叫卖,他只是把各类香蕉规矩的摆在那里,前面摆着价格两块一斤,一块五一斤,一元一斤,八角一斤,再放一张收款码,有人来就招呼客人,无人来就坐在那里安静地喝茶。
双仔井市场四通八达,有很多个进出口,挨着友爱桥的一侧,早上有一位卖报的老人,自行车前小篓里插摆着各种报纸,有《参考消息》,《南宁晚报》,《南国早报》,《广西广播电视报》………我每次去菜市场都从这个口进出,上午总能遇到这位卖报的老者。卖报,这个行业在很多城市已经几乎绝迹,很少看到。在这里,他的生意每天还不错,总能见到有人来他这儿买报纸。
一般在室内的菜市场主要就是卖些蔬菜水果,肉蛋鱼禽,五谷杂粮,干菜调料,卤味熟食这些。而那些街巷里长蛇阵式的菜市场,则经营的种类非常的广泛,凡是老百姓生活当中离不了的商品和服务,这样的菜市场里几乎都能找到。修鞋的,理发的,五金百货,配钥匙的,卖老鼠药蟑螂药的,有祖传秘方,有外贸尾单,等等………总之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摊老店,也有临时租摊位闯荡四方的江湖游商。
买买提和他的妻子是专门卖新疆特产的,有葡萄干,大枣,核桃等各色干果,音响里播放着维吾尔族欢快的民族音乐,夫妻俩热情的招呼顾客,货真价实,先尝再买。买买提说,他和他的妻子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了,每个城市最多呆上三个月,然后就转战他处了。
来自广东茂名的廖先生是专门经营德国品牌厨具的,去年冬天,我在南宁的双仔井市场遇到他。他经营的产品主要是各种厨房用具,刀具,餐具,锅具,件件都非常精美,样样让人喜欢,设计别致,做工考究,他摊上的商品吸引了很多顾客,让人看了,确实爱不释手。我买了他十把水果削皮刀,一套勺子套装,还有五六盒不锈钢的筷子。廖先生说,他做这个生意已有十年了,全中国除了台湾,香港,澳门没有去摆过摊,其他省份全都留下了他和他爱人的足迹。
三天后,我再去菜市场,又遇到廖先生,当时不是太忙,他热情的邀请我参观了停在不远处河边的他的房车。哦,原来,他和他的爱人是开着房车边摆摊做生意边畅游中国的,其实,我是很向往这样的生活的。
恩爱夫妻,红尘做伴,活的潇潇洒洒;神雕侠侣,闯荡江湖,创造财富人生。风景财富,爱意亲情,诗与远方,一样不少统统收入囊中,这是多么丰富多彩而又别致传奇的人生,我打心眼里敬佩这样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本事闯荡四方的人。
人活于世,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门道。闲逛菜市,目光所及之处,无论商家还是顾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的经历和故事,静下心来,敞开心扉细聊,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大楼,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这是汪曾祺先生在散文《自得其乐》中写的一段话,我读过之后深以为然。
瓜果蔬菜,油盐酱醋,各类食材那是做菜的材料;生活中的一饮一啄,点点滴滴的经历和感受,那是写作的素材。逛菜市,不光买了菜,也给了我很多特殊的见闻和经历,我愈发喜欢菜市场里那一巷熙攘热闹,纷繁多姿,五味杂陈的人间烟火了。
逛菜市的时候或是回到住处做菜的间隙,脑子里偶尔也会蹦出几句打油诗来,我现在拈来几首,聊记于此,以做纪念吧:
其一
桂林腐乳老干妈,佐餐素面味道佳,
香菇青豆汤色好,不由赞叹又自夸。
其二
三餐饮食非寻常,宜将厨房做药房,
杂粮巧配无疾病,修德食素是良方。
其三
四枚小碟杯一只,伴我江上独酌时,
熙熙攘攘知音少,常邀明月听我詩。
其四
且将陈醋做茶饮,小酌半杯长精神,
曾是红尘酒肉客,而今江湖念佛人。
一个人在屋里坐久了,很愿意出去到人多的地方挤一挤。傍晚,我从菜市场闲逛回来,淘了点一块钱一堆的丝瓜,打算明天早上做一份丝瓜面。
上次买的桂林腐乳也快吃完了,吃完就吃完吧,我也不打算再买了,因为再过几天,我就离开南宁回家了。这次回家,是和我家姑娘约好了的,带她一起去西宁看望我的老父亲老母亲,但愿这次能够顺利成行吧。届时再去逛逛西宁康乐的菜市场,尝尝久违的焜锅馍馍,酿皮子还有纯手工制作的青海老酸奶………
照片作者提供
◆编审:圣湖雅韵
行者魏献林,又名残石,追梦人,梦轩主人。多年来,以商为业,以儒商为向往,行走于熙攘红尘与莽荡江湖间。爱读书,不求甚解;喜文学、书法、武术只游戏玩乐尔。商旅之中且行且读,且行且思,且行且吟,偶有所感,记于笔端,遂成散文集《行者散记》、诗集《梦轩诗稿》者,亦皆闲来自娱也。
作者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