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国智慧推动和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政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www.ykhongye.com/yyjs/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态文化是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过程中,要培育生态文化,养成生态自觉,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文以化人”,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文化是上层建筑,是综合国力,也是软实力。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文化,是一种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持久动力,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

生态文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伦理道德上,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在审美趣味上,要培育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情趣。

生态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生态商,是人类在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中的生态觉醒。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满足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国际共识性。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自然观一脉相承,又融合了时代精神;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又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识相互映照,成为“文化共同体”构建的脚本。

生态文化,是守护地球家园的精神力量。生态危机暴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也暴露了人类文化的困境。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重构,并采取切实的行动,才能化解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让人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鸟语花香,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是美丽中国的构成要素和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难题提供了启迪。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繁荣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生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巨大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中国智慧推动并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化是自然保护意识和产业化的双重载体

生态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时代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小说、报刊、广播、影视、自媒体等均是生态文化的传播载体。

生态文化,表现为文学作品。如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人期望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代表作。每当听到白居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美轮美奂的景象。《寂静的春天》所反映的农药不合理使用杀死了青蛙和益虫,春天像死一般的寂静,鞭挞了环境污染的恶果,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这个惟一家园。

生态文化,表现为艺术品。如儿童利用废物做的工艺品,模特穿上用废塑料袋做成服装走T台等,展示的是生态作品。百花齐放是文艺繁荣兴盛的前提;生态文化繁荣兴盛可以成为品牌,品牌的背后展示的是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

生态文化,表现为历史记载。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神话故事,博物馆、展览馆中一件件文物,在告诉我们“从哪儿来”。生态文化,宣传“天人合一”“强本节用”,是人类珍爱自然的历史写照,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源动力和思想渊源。

生态文化,表现为精神。自然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着人类的心灵。如果没有天然瀑布,不会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如果没有细微观察,写不出“远看青色近却无”的优美文字。人类精神的创伤、心灵的空泛,在于远离自然、失去自然的抚育和浸润;重建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成为拯救人类精神困境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化,不仅表现为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建筑风格等产品,也是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环境和绿色食品等生态产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缺少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生态文化,覆盖可持续农业、林业及绿色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技术研发、运用与产业化等领域,可培育成新兴产业和增长动能。

三、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的若干建议

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生态环境保护的启迪源于文化觉醒;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得益于文化自觉。宣传在于引导,教育在于养成,制度在于约束。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源泉。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将生态文化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制定专门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雅俗共赏、褒贬兼顾,统筹生态文化创作创建、产业化发展、教育培训、宣传普及等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薄弱的生态文化需要。

创作生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生态文化来自于群众;要以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语言,推动生态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等艺术创作,褒扬塞罕坝、库布其荒漠化治理等先进,曝光和鞭挞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挖掘乡村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生态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在观念认同和制度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外化于行,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道德内省,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与行动合力。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并培育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寻求“绿色银行”“天然氧吧”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立生态文化展示馆,顺应并引领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形成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和气候友好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行动能力。“以文育人”。利用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公众既要发挥监督作用,更要承担责任、付出实际行动,爱护公共卫生,不用“一次性”产品,循环使用包装物;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和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加大公共投入,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认同与价值追求。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下,以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其他机构为辅,共同建设生态文化。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力度,推动城乡生态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完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化保驾护航。生态危机的出现在于制度缺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安排,在程度上必须威严,在内容上必须全面,在过程上必须衔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成为行动的规制、规约和规范,为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和基础,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支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只有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简介:伍爱群,无党派人士,市政协委员,市知联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专家。

邹贵亮,浙江省缙云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