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庙案康熙朝的血腥开端,著名文学家金圣叹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为了镇压明朝参与势力,对江南地区用兵极其凶狠,发生过几起著名的屠城事件,使得江南地区的缙绅大族和读书人对满人心怀抵触和不满。明清两代,士绅阶层因为握有大量土地,因此对他们生活的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们部分承担了朝廷对农村地区的管理职责,例如征税、征粮,县令多要依靠当地的士绅完成。

青年康熙像

心有不满的士绅阶层当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抗朝廷,他们通过收买县令、书吏的方式,隐匿和拖欠钱粮。时间久了,拖欠的数额越来越大,至顺治十八年,清廷决定用严苛手段解决此事,既解决经济问题,又可以压服江南士绅阶层。这年的夏天,朝廷根据江宁巡抚朱国治奏报资料,不论背景大小,不论欠缴数额多少,对于未完成缴纳的地方官绅,获得功名的秀才、举人、进士一律除籍,革去功名,现任官员降两级使用,一共涉及人的功名,其中就有著名诗人吴伟业。这就是清初著名江南三案的“奏销案”。

“奏销案”最初只涉及无锡、嘉定两县,后来扩展到了江南的苏州、松洲、常州、镇江四府和溧阳县。这就是“哭庙案”发生的社会背景。

金圣叹,苏州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奏销案”也波及到了他的家乡。顺治十八年,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为了自己的政绩,加紧催收欠税,甚至不惜鞭打百姓,激起了苏州地方士绅的愤怒。金圣叹与一百多读书人到孔庙去哭庙,名义上是悼念刚刚死去的顺治帝,实际上是发泄怨愤。随后,这些人举着一纸诉状,将县令任维初告到巡抚朱国治那里,要求罢免任维初。

“哭庙”在江南地区偶尔会出现,基本上是地方有功名的人或者读书人表达对父母官不满的一种方式,以此向朝廷施压,达到罢免、撤换地方官的目的。明朝时期,地方政府本着避免矛盾激化的原则,对“哭庙”基本上采取妥协态度,这也就给汉人知识分子一种错觉,那就是这招管用。但是这些读书人忘记了,时代不一样了,掌权的不是汉人而是汉人眼里的野蛮人。满清不同于汉族政权,它本身就有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总是担心汉人借机造反,他们应对的手段简单粗暴——残酷镇压。

金圣叹画像

朱国治在收到诉状后,非但没有处罚任维初,反而抓了十一名参与哭庙的读书人:倪用宾、沈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介、叶琪。同时,他向朝廷报告,说吴县读书人倡乱抗税、惊扰先帝在天之灵,要求中央给予指示。朝廷本就想打击江南士绅的力量,现在机会送来了,还等什么。在请示孝庄太后后,四位辅政大臣举起了屠刀。

金圣叹最初并没有被抓,在案件扩大化后,朱国治才将其抓捕并列为首犯,因为“哭庙案”祭文出自金圣叹之手。被抓铺的读书人在监狱内都遭到了严酷的折磨,最后被定罪。金圣叹作为首犯,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被判处极刑,没收全部财产,家属发配满洲。对此,金圣叹先是惊讶,没想到大清为这点事竟然大开杀戒;后表示自己只是示威,并不是造反,怎么就遭此重刑呢。但是没人理会他的抗辩。面对这样的结局,金圣叹非常懊悔,说:杀头是天下最痛之事,抄家是天下最惨之事,而这至痛至惨之事,居然被我金圣叹无意间都碰上了,岂不是天下最奇怪的事情?

这一年的七月十三日,立秋,南京。包括金圣叹在内的余读书人一同被砍了头,一时间南京三山街血流成溪。

据说,刑场上,刽子手问金圣叹有什么遗言没有。这位大文学家先是要和痛哭流涕的儿子对对子,并出上联“莲子心中苦”,他儿子哪有心情出下联,最后还是金圣叹读出下联“梨儿腹内酸”。最后,他让儿子附耳过来,悄悄地告诉儿子“用花生米就着豆腐干吃,有火腿风味。记住,不要告诉别人。”随后,金圣叹被杀。没人真正了解金圣叹当时的心情,是从容?是调侃?是无奈?还是悲愤?

顺便说一下,“哭庙案”的罪魁祸首朱国治,在十余年后被吴三桂给杀了。

哭庙案

金圣叹画像

(图片来源于百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