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姚敏明李姣
“向日”团队签约成功案例实景
“自从用上了这些大学生推荐的光伏电站,自家发的电用不完不说,家里顶层的屋子也变得冬暖夏凉了呢!”说话的是浙江丽水缙云县壶镇镇白竹村的梅先生,而他口中的大学生来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农村太阳能光伏电站计划,他们为自己的团队取名为“向日”。
“向日”团队合影
启程:发挥专长做点实事
“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没想到一做就是两三年,现在回想这个过程还是觉得‘有点酷’。”“向日”团队负责人赵孟然说。
时间回溯至年4月,数控技术专业的梅津维首先发现了农村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巨大潜力,经过一番调研,几个骨干成员认为,该项目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既能探索积累创业经验,又能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在“为农民增收、为国家产能、为环境去碳”方面做点实事,于是便“说干就干”,开启了一段“向阳而行”的创业之旅。
经过一番商讨,团队的创业计划越来越清晰:投资专业的赵孟然为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总体运行和投资规划模块,梅津维为技术负责人,负责光伏电站排版设计,以及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率和安全性等。他们还把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体热量充足的丽水市缙云县作为目标市场,寻找并确定了战略合作企业,明确了“提供太阳能光伏电站相关服务,传播‘光伏+居民+投资’理念”的创业构想。
“向日”团队成员正在研讨交流
坚持:成功签下第一单
万事开头难。由于浙江方言“十里不同音”,赴丽水调研之初,同学们首先面临的便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而更难的则是理念的传播和改变。“一开始村民对我们有点抵触,四处碰壁也是家常便饭,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泄气。”团队成员谭唯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加上大学生自带的亲和力,随着团队隔三差五上门,耐心细致地讲解,村民们渐渐敞开了心扉。
在团队的坚持下,终于于年初在缙云县东方镇新深渡村成功签下第一单,建成了个人户家庭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当时真是太开心了,这也让我们对这个项目更加充满信心!”谭唯一笑着说,一边向笔者展示了安装成功的光伏板照片。
随着第一单的成功签订,再加上良好的售后服务,项目逐渐打开了知名度,甚至有村民主动联系表达定制需求,这让团队非常兴奋。
“向日”团队在农户家调研
展望:创业还在路上
团队成员深知,唯有讲求质量才能行稳致远。因此,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成员们都会聚在一起讨论,哪怕是节假日也毫不松懈,经常查阅大量的资料,试验、讨论、计算到深夜。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队员们请来机电工程学院的刘正平老师任技术指导,投资规划方面的问题则请教经济管理学院的胡平老师,校外专家也给予了很多帮助。
据团队介绍,农户的光伏电站一旦并网,产生的电一方面可以自用,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来自于政府的补贴。以丽水一个标准户平方的屋顶面积为例,一年发电量可达到度,一般农户安装后第6年开始纯盈利,如果将成本和折旧平均分摊到每一年,那么每年的受益为元。目前,团队已经成功签约60户,其中包括为一家企业的厂房屋顶设计安装光伏电站。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平稳,他们开始在宁波开展市场调研,为项目走出丽水做积极规划。
团队成员赴宁波市翁家桥村调研勘察
值得一提的是,“向日”团队还申报了多项专利,在光伏板的设计、铺设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太阳能光伏板市场容量扩大,需求量也在增加,这给了我们继续做好项目的机会和动力。”梅津维说。
据赵孟然介绍,未来,除了为农户屋顶安装光伏板提供生活用电,“向日”团队还将进一步拓展业务,尝试为更多的厂房屋顶、农业大棚的棚顶定制光伏电站,让这个“向阳而行”的事业欣欣向荣,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的青年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