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是远古中国考古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到底属于何人?从后世的记载和基因检测来看,良渚文化属于百越先民。但是我发现,其实苗族先民也曾南下良渚,与百越人共同生存。最后随着迁三苗于三危,他们中的部分人和缙云氏一起被迁到了甘肃。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苗族古歌记载苗族战败南下
苗族的一个支系,西部苗族,号称是蚩尤后人,原居山东平原地区,战败后南下,后又被舜帝迁于三危。许多人都认为,苗民南下建立的国家在鄱阳湖和洞庭湖之间的地区,我不否认这是三苗国的稳定区域,但是从一个故事来看,他们确实南下良渚。
西部苗族有一个根支耶劳、革缪耶劳和耶玖逼蒿的故事,里面提到,他们在北方黄河边的平原地,遇到了连年的战乱,被沙族(黄帝部落)打败,于是他们向南方迁徙。沙族又追杀过来,他们只好过了长江,到了江南。苗族古歌的原文就是“江南”,后世的“江南”也许就是沿用的远古的说法。他们在江南又找到了一个大平原。
按照中国的地理,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南方,过了长江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江苏、上海一带。他们在这里又获得了土地,然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可以算是较早的一批“衣冠南渡”的人了。
从考古来说,长江中下游平原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所在的江苏浙江一直有人居住,他们属于百越民族,也就说苗族先民迁徙到良渚文化所在的地区时,这个地区已经有人了。他们其实是在别人的领地找了一块地方生存。从苗族古歌的来看,他们到的时候荒芜人烟。这应该是战乱饥荒之后,部分地区成了无人区。典籍也记载,神农氏末期,诸侯互相争斗,那个时候的情况应该与春秋战国差不多。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时,全国穷的到了给刘邦凑齐颜色相同的马都困难的地步,人口大量减少。原始社会更经不起战乱。苗族古歌提到的到了江南找到没有人烟的平原是完全合理的。
苗族落脚会稽山
那么他们到底在哪里呢?浙江会稽山,古称茅山,或者是苗山。茅是西部苗族的自称,现在翻译成阿卯,会稽山下,可能就是这支苗族的落脚地。
苗族古歌讲到他们在这里修建了“水围城”,还修起了高楼。高楼有多高就不知道了,也许只有两楼而已……对应考古,距今五千年前,浙江江苏有良渚文化,位于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确实是一座水围城。从考古结果来看,良渚古城外有一道河流,河流外又有道路,道路外还有河流。一共有三道河流。
据考古这个城可能是在距今五千三百年左右建起来的,神农氏末期,大概在距今四千七百年。这个城更可能不是苗族先民建立的。只是在他们与当地百越人混合了,而且可能参与过水围城的修缮,所以说这个城市他们建的。其他故事也提过,苗族建城是石头城,良渚古城是夯土城,良渚古城的最初建立者应该不是苗民。
浙江越人归顺黄帝
黄帝统一天下,浙江、江苏也在其中,两地流传着很多黄帝南巡,嫘祖教人养蚕的传说。浙江杭州和江苏苏州都号称嫘祖故里,良渚古城就位于浙江杭州。所以杭州可能是当时南方地区的一个中心。绍兴会稽山离杭州也非常近,也应该在良渚古城的主人的管辖之下。这一支苗族虽然远离中原,但最终还是归降黄帝。
也许有人觉得他们自称有自己的地与投降黄帝很矛盾,其实也不矛盾。黄帝的时代颁布了第一个土地管理制度叫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公有制度。耕种的人按户头来分田,均分给每一户,可以说耕者有其田。就算苗民向黄帝投降还是会有自己的土地。
三苗国与缙云氏曾结盟
除了这些信息以外,苗族古歌写的后续的故事,加上汉族的记载,也在指向他们曾经居住在良渚文化所在地。这里就要提到迁三苗于三危了。有的网友可能认为三苗国并不在浙江,如果苗族先民去了浙江又如何被迁徙到三危呢?
说到迁三苗于三危,就要从良渚古城的疑似主人缙云氏说起。史书记载,黄帝夏官,为缙云氏,是南方之官。在浙江缙云县,当地的人认为那里是缙云氏的封地。缙云县到良渚古城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缙云氏本来也不是良渚的原住民,他只是奉命到南方赴任,史书记载他为炎帝后裔,缙云县人传说从陕北被分封而来。黄帝成龙登天的传说有众多地点,缙云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可能缙云氏的封地在缙云县,缙云氏的领袖在良渚古城。按照当时的制度,良渚古城内还会住着缙云氏手下来自不同部落的其他官员,这里面就可能有来自会稽地区的苗族首领。缙云氏所任夏官,管刑罚也管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司法部长加兵部尚书。
在尧帝当政,舜帝摄政时,舜帝去除四凶。《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是:帝鸿氏之不才子“混沌”、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并且迁三苗于三危。三危在现在的甘肃三危市、天水一带。书中没有交代缙云氏被驱逐到哪里去了,但甘肃的民间传说讲,三苗王与其部众几万人被押送到三危,而三苗王叫缙云子,也就是说,被迁徙的时候缙云氏是三苗的首领。
《舜典》里也记载是:“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
但三苗的具体地望与良渚所在地确实有差别,
《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江西鄱阳湖、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详,但可知尧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蛮集团的居地范凿在洞庭、鄱阳湖之间,北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个南阳盆地。”良渚文化位于江西东部的江苏,浙江等地。在文献中,三苗与缙云氏也是分开叙述。
这里面涉及到远古的部落联盟的制度问题。三苗和缙云氏,不一定在每个时段,都是联盟的。在尧帝时才有三苗这个说法,它是由九黎遗民新建的联盟。《战国策》记载的地方,是三苗长期稳定的疆域,缙云氏有可能是因为与舜帝作对,临时与三苗结盟,同时被舜帝收拾的共工、欢兜等人,也可能就在这个时候与三苗结盟。才有了《山海经》中欢兜生苗民的记载。
悲催的苗族先民,躲避战乱南下,过了几百年富贵日子(良渚文化的文物显示良渚地区的人富的流油)数百年后又因为对抗舜帝获罪被一起押送到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