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缙云人,用一碗拉面在台州打天下

十里长街,卖芝桥头,夜幕落下,林立的小吃店铺吸引着过往的路人。老姜汤面、肉骨头面结粉丝、仙人烧、鸡蛋麻糍、桂圆荔枝烧肉……特色十足的路桥小吃,总会勾起你不知躲在哪个角落的小小馋虫,点上一份大快朵颐。“小强拉面”也在其中。小得不能再小,桥边两间店铺门面,一共三四十余平方,与临街的铺面相比,还往后退了五六米;旧得不能再旧,店铺由路桥老房子改造而来,也没有什么装修,四面白墙,几排桌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小店只供应一种食物,那便是——拉面,配料也简单,也就是最常见的大排、小排、牛肉……不过六种。“我在这里开店已经21年了。”店主名叫褚小强,丽水缙云人,年冬天来到路桥开拉面店至今,“小强拉面”的招牌就是随着店主的名字而来。但就是这一碗拉面,褚小强用自己的坚守,经营出了匠心和口碑,给路桥人带来了一口好味道,也让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01下一碗面“别的不会,只会拉面。”听说记者要采访他,褚小强显得有些腼腆。年出生的他,来路桥开面店之前,只是到拉面铺子看过别人怎么拉面,“从来没正经拜过什么师傅,就是自己好奇,每天跑到不同的拉面店去看别人拉面,东问一点,西问一点,热心人总会跟你说一点。看了就回家自己试着做,一点一点,有了点样子。”“做拉面最关键的还是和面。”在记者的“循循善诱”下,褚小强还是断断续续地说了一些拉面的“秘诀”。“和面最关键,要用水和面,不能用机器,用机器省力是省力,但拉出来的面条不劲道,手工的拉面筋度才会好一点。”褚小强开店21年,坚持手工拉面21年,从来没动过用机器的心思。在他看来,这个所谓的“好一点”,其实就是面条好坏的关键所在。和面的关键是控制好水份,水太多了,面条就下垂耷拉在案板上,拉不起来,水太少了,面太硬,则拉不动。而水份的多少和天气也有很大相关。天闷潮湿的时候,就要少放点水,因为面粉会自然从空气中“喝水”;天燥刮风的时候,则要多放水,不然没多久和好的面就干了。“面粉也是有生命的。”在褚小强的三言两语里,面粉活泼动人。另一个关键则是放盐,放盐的多少,跟温度有关。天气热,面粉吸水性高,盐的咸味出不来,就要多放一点;天气冷,面粉吸水性低,盐的味道就容易出来,则要少放一些。“冬天最省盐了。”褚小强的话,总叫人忍俊不禁。“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一遍都不能少,不能偷懒。”褚小强说,所谓的灰,其实就是一种食用碱,但具体的配方就只能“秘而不宣”了。和好面,要再搁置一旁醒20分钟。然后就是拉面了。褚小强说,拉一碗面,要根据顾客的喜好,或粗或细。一般来说,一碗拉面有面64根,而如果是小孩,或者有的顾客想吃的更软糯些,则要把面条拉得更细一些,达到根。有的顾客要吃圆面,那就按惯常的手法拉。有的喜欢吃扁的拉面,那就要在拉之前,先把粉条敲扁,由于面扁得更劲道了,一碗也就只有32根扁面条了。“拉好一碗面条并不难,在家里练,慢慢来,三四个月就能拉成,难的是速度。”褚小强一边说,一边展示起来。只见他先在不锈钢案板上抹一点面粉,从揉好的面团里抓一把面,揉成圆柱状,再用刀切成几段,拧成麻花状,然后就左右开弓拉了起来。没几下,细细的面条就飞舞起来,仿佛一条丝滑的绸带。最后,褚小强甩起面条,将其在案板上重重地一拍,随着“啪”一声,一根根细细的面条裹上案板上的面粉,高高地弹起。褚小强顺势一收,放进沸腾的面汤里。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拉面就出锅了。“连拉带煮,一分钟一碗面,一小时60碗。”褚小强说。刚开店那会儿,自己还不熟练,客人们觉得新鲜,站在旁边围观,一紧张,就拉得更慢了。后来来的顾客多了,若是手脚不麻利,客人就会等得不耐烦,“若是二三十分钟都不能上一碗面,客人可能就走了。”开一家店02“压力最大就是刚开店那会儿,来吃面的人说面里的肉不好吃,我就反复试验,琢磨怎么做出好吃的肉来。”褚小强说,他试了两三个月,最终找到了煮一锅好肉的方法。“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肉的味道不行,心里愁死了。”褚小强说。说起这家店,还真是和褚小强有些缘分。回想自己走过的路,16岁的时候,褚小强就带着25元,江西、广东到处闯。后来,合作的国营大厂破厂倒闭,褚小强生意失败,亏了十几万,“那个时候,就相当于亏了三套现房。”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不仅是零,而是负数。这一回,他只身带了元,来到路桥,四处看店面,一心想开一家拉面店。“那时的卖芝桥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头各有一个市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两间店面没人要。”褚小强说。他立即感到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店面,“这两间店面就像是在等我一样。”他马上拿起电话打给房东,“一万四一年”,褚小强想都没想就把这两间店面租了下来。没想到,这一租就是21年,再也没挪过地。“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和面,一天要用掉3包斤的面粉,少的时候一天多碗,多的时候一天碗,再多就来不及做了。”褚小强说。“最忙的时候,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忙到下午3点半,”褚小强回忆:“买了三根油条当早餐,顾不上吃,结果才吃了一根半。”白天卖拉面,晚上店面空着,褚小强就租给别人做“仙人烧”“面结粉丝”,经营夜宵。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小强拉面店的营业时间也延长到了晚上8点多,一天十四五个小时,工作量不是一般地大。褚小强和妻子一起,相互扶持走到现在,直到收了个徒弟,总算能轮流着来,稍微可以休息一下了。更大的店面,装修好一点,扩大规模。但褚小强都拒绝了,“我就想好好开一家拉面店,规模扩大了,面就来不及拉,要是雇人拉,质量和味道都没法保证。”褚小强就相信自己的一双手。这么多年,他的面用料始终不变,品种也不变,几十年的老味道,一些顾客从幼儿园吃到结婚,成为了小强拉面最忠实的“粉丝”。“干体力活的,就给他们多放点面;喜欢吃的,一连能吃我四碗面;还有一些客人每天都来,光是听声音就能知道是谁。”褚小强说。褚小强印象里有这么一个女孩子,在成都读大学,过年放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想吃一碗小强拉面。褚小强说,飞机在晚上8时多才到路桥,她妈妈就在店里等,问他能不能晚点关门,等女儿来吃一碗面。“元一碗都可以,那女孩的妈妈说。怎么可能呢?这不是钱不钱的事,有这样一位顾客,那是对我这么多年做的拉面的肯定,等一下又有什么关系,这让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褚小强说。这一次,他10点多才关门谢客。“10年前生意最好,根本来不及做,现在生意虽然不如以前那么旺,但每天也是一天忙到晚,生意满满的。”问他苦不苦,他的回答是:“工作再累,自己不觉得苦,那就不苦。”每年最热的那两个月,褚小强就会关店休息,回老家一心一意陪伴照顾家里的老人。“还能再干10年。”关于拉面这件事,褚小强说起来都很笃定。03写一手字“啊呀,这个就不要说了,我只是随便练练的。”褚小强每天的晚饭,就是一碗自己拉的扁拉面。一碗面落肚,他就要开始练字了。说是随便练练,但和褚小强熟的人都知道,一天的生意落定,人满为患的拉面店安静下来,他就拿出放在角落里的笔墨纸砚,再拿出一块木板铺在桌子上,铺上羊毛毡子,展开宣纸,打开字帖,凝神气定开始写字。“快10年了吧。”褚小强说到。刚开始的时候,褚小强只是在拉面的间隙,拿着刮刀在面粉上涂涂画画。他说自己本来就喜欢写字,于是划着划着就一发不可收拾,停不下来,感觉自己划得还不错。面粉就是纸,刮刀就是笔,褚小强就这样以刀代笔,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审美和艺术。直到有一天,老街里的一位书法老师也是店里的老顾客告诉他,写书法不能自己闭着眼睛练,而是要照着字帖练,不然就永远摆脱不了“江湖体”,登不了“大雅之堂”。于是,褚小强就拜了这位老师。老师给他备好了笔墨纸砚,他请老师吃碗面条,老师指点他如何练字。就这么一来二去,褚小强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别人刚开始练字,先是腿酸,然后是腰疼,我可能是一直以来都在拉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褚小强笑着说。看他粗壮的胳膊,就知道他的书法人生有着异于常人的起步优势。由于生意兴隆,褚小强用了三四年的时间,还掉了债务,之后又慢慢有了积蓄,陆陆续续买了房子,儿子也长大成人,在家乡缙云考了公务员。生活踏实了下来,可忽然感觉内心空虚了起来。“也曾经想过干点别的,但自从练起了字,心就稳了,别的什么都不想,白天拉面做生意,晚上歇业后提笔练字,感觉十分满足。”褚小强说,一练就练两个小时,有时候连时间都忘了。就这样,家里、店里,店里、家里,每天两点一线,褚小强的生活越发清澈、轨迹越发清晰。从赵孟頫到褚遂良,一笔一划,一点一滴,就好像在打磨自己的拉面技艺,又好像在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练字和开店一样,太笨不行,没有悟性,没法领会,太聪明也不行,老是想走捷径,把字写得很像,却忽略了内在的联系。”褚小强说。写一张,扔一张,对于自己写的字,褚小强采取“写后即焚”的态度,从来都不留。只有老家大源村里建文化礼堂,问他要了一幅,挂在那里,就这一幅摆脱了“写后即焚”的命运。之后,他还继续向一些老师学习,并开始尝试收藏一些字画。“拉面店再开10年,练字再练10年,有缘分的话再收藏几幅字画,退休的时候我的书法也出师了。”褚小强这样规划人生。就这样,他的拉面21年拉出的韧劲,融入这一笔一划的线条之中,成为他最美好的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的最佳阐释。

手记

大道至简。做好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但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精益求精,做不好也不太容易。难就难在始终坚持,一心不二。一家路人看着不讲究的店,简单几种口味的小面馆,褚小强就是靠着20多年只做这一件事,让生活起死回生,然后有声有色。在路桥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褚小强用他的经历,再一次诠释了一个道理——酒香不怕巷子深,看那铁棒磨成针。或许当今社会,人人都在讲一个快字,想要收获“短、平、快”的即时利益。然而,褚小强却用他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向我们展示了“慢”的力量。一味求快、求新,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和经营的灵魂,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我们讲的工匠精神,也并不是专指那些高精尖的科技行业,哪怕是下一碗面、理一个发、扫一方地、修一块表,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也都蕴含着工匠精神的精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每一行都有人深扎进去,踏踏实实做好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和谐、稳定、强大。而要学这一“工匠精神”,就不妨从褚小强的这碗拉面开始。END

推荐阅读

?央视又来缙云!看看《三农群英汇》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