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村游去《历历万乡》第36篇文章
本期推荐人
朱泽标
因为难以舍弃箍桶这项传统手艺
已经花甲的他在镇上租了间老房子传承箍桶技艺
“只要还能维持基本生活,我就要继续做下去”
据我国人口普查,9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万分之一,就可列为长寿区。而浙江有个村,90岁以上人口已近千分之三,比例是长寿区标准的30倍。
这个村,就是丽水缙云的千年古村——河阳,目前有多个村民,其中60岁以上的近人,80岁以上的80人,90岁以上的有10人。
河阳
生活
剪影
“钱财亦聚亦能散,唯有清白传家远”千年黛瓦之下,河阳人始终坚守前人教诲,绵长壮观的马头墙,历经千年的幽幽书香,排成文字一行行,戴上眼镜,看看诗书聊聊词,时光无限放慢,岁月无限拉长,老人们在此度过安详人生。
河阳故人旧事
一大早,一队整齐的队伍出现在百年古桥公济桥,四位佳人穿着旗袍,手持幡旗,红绸缎随风飘扬。后面跟着衣着统一的锣鼓队,锣鼓闹,唢呐响,咚咚锵锵好不喜庆……
在河阳村,每一位老人的百岁寿庆都会变成全村人的大喜事。
有人曾探究过这个村的长寿秘密,除了河阳这块养生宝地,心态也是重要因素。河阳村的老人们平日里和善友好,遇事不急不躁,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打打瞌睡,时间在这里流淌地极其缓慢。
当地人才知道的玩法
▌体验乡村生活,让时间慢下来
千百年来,河阳以农耕为生,拒绝工业开发。在这里,小巷窄却不拥挤,老四合院沧桑中带着清新。
听不到机械刺耳的转动声,也没有遍地吆喝的商铺,最大动静可能就是锄地时锄头翘起泥土的声音、村头的犬吠以及村尾的炊具碰撞声。
每天黄昏时分,村里老老小小吃完饭,就会开始外出散步,大手牵小手沿着乡间小路慢慢走,从三三两两到成群结队,人越聚越多,寒暄声响成一片,一直到两三公里后才开始往回走。
▌漫步河阳村,感受千年文化沉淀
除了适合养生的生态环境,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的河阳村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古刹、古祠、古董目不暇接,精美雕琢的四合院更是令人惊叹。
风火山墙、马头墙毅然耸立,砖雕木雕复杂多样,四合院、大天井、砖木结构、屋面双披,自成特色。
铺满光滑坚硬的石子小路,深深浅浅,几代河阳人在此烙下了铿锵的脚印。穿行百米长街,陈旧黝黑的木板门在此默默诉说着历史的久远和沧桑。
除了古民居,河阳村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许多古风俗。
每年春节,米古街大摆千人状元宴,还原宋朝风貌,传承耕读文化。千人大踩街、莲花落唱诵、打铜钱鞭、钢叉舞摆阵、婺剧等各式民俗狂欢让那时的河阳村热闹非凡。
▌入乡随俗,做一个好读书的休闲人
河阳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古村落,全村有94%的村民姓朱,始祖朱清源、朱清渊兄弟为避五季之乱来此定居。
古时河阳人用读书来追求功名,现在用读书来丰富生活,修身养心。
耕读传家的朱氏家族,90%的老人都识字,闲时戴上老花镜,翻翻报纸聊聊诗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习惯也让他们安静沉稳,与群山一起享受村中悠长岁月。
也许是因为村中长寿老人众多,河阳村里敬老孝老的传统得到了极佳的传承,每逢过节,孩子们都会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与老人一起吃一顿家常饭菜。
原汁原味当地美食
▌土索面
缙云土面也称爽面、索面卵,是缙云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因其细长、柔韧、滑软而成为缙云民间节庆和待客的传统佳肴。
在河阳村提起土爽面,村民们一定会推荐你到朱汝亮,楼新瑗夫妇开的河阳索面坊。
年,浙江经历了一次很大的台风,面坊囤积的面粉受了潮,虽然还能食用,但为了守护祖宗传下来的名声和经商多年积累下来的信用,朱汝亮最终还是借了2万元购买了新的面粉。
“作假即使发了财,这个财也是凶财,而凶财是会伤人的。”这件事传开之后,河阳村村民纷纷为这对夫妻感到自豪。
除了背后的美丽故事,土爽面的制作工艺也是一大看点。
将发酵好的面团压成直径约0.8米的圆形,然后沿着面团的形状,一圈圈由外向内把面团切成条坯状,接着用双手把条坯均匀地搓成拇指粗的圆条状,一圈圈地盘在大盆子里,进行二次发酵。
等条坯发酵完成之后,将条坯绕在竹筷上,然后把竹筷放入面柜里,盖上塑料薄膜和草席,进行最后一次发酵。
然后是拉条。将一根根挂着条坯的筷子插在门口木架上,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根竹筷中间的条坯往下拉,本来有大拇指粗细的条坯渐渐变成了0.米—0.5米粗细均匀的面条。
等到晾晒完成就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无论是做成汤面、炒面还是拌面,都能让你吃得抬不起头。
▌敲肉羹
敲肉羹是缙云县的特色名吃,无论城乡婚庆喜宴,还是逢年过节、亲朋待客都离不开这一道菜。
选用上好的猪夹心或后腿部位瘦肉,切薄片后通过敲打直至肉片呈薄饼状。加入时蔬翻炒,加水加肉饼勾芡,旺火滚上片刻,撒上香葱、香菜等就可以上桌。以此法熬制的敲肉羹爽滑、鲜脆。
▌缙云烧饼
对于浙江人来说,缙云烧饼绝对不陌生。精白面粉加猪肉、菜干包制,在木制的炭火泥炉内壁上高温烤熟。成品松脆鲜美,一个接一个,吃得停不下来。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