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农村学校从“小而弱”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雅、小而强”的转变?缙云着眼打造未来乡村教育模式,为乡村教育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出“生活即教育”“村庄即学校”的治学理念。
缙云县胡源乡章村小学的校门成为了“网红门”。竹木构建的校门,高大挺拔,仿佛于绿水青山间“破土而出”。门顶之上是两片用草席编织的“茶叶”,寓意着当地的特产黄茶。
“这座校门是由学生集体构思,由城市里的知名建筑师免费设计。此外,章村小学还有引以为傲的竹乐、农耕、种茶等乡村教育项目,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啧啧称赞。”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这样介绍。
在章村小学的会堂里,学生们用课余时间演奏一种神奇的乡土乐器——竹筒。大家把山上的竹木截取一段,用类似乒乓球拍的工具,拍打竹木切面,用竹筒内产生的空响来演奏音乐。除了竹乐外,课余时间,学生们还在进行传统武术的操练,各种农耕技艺的学习,甚至于参与黄茶的种、采、炒环节,以及黄茶产品的外观设计。
“用一个村庄的力量养育一个孩子。”章村小学是缙云县23所乡村实验学校改革的缩影。在缙云,“芳华”项目式学习让缙云多名乡村学子采访留守老人,了解乡村老人的芳华岁月,引导尊老、敬老、护老的淳朴乡风;大源小学建立“馒头研究中心”,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结合”;宫前小学举办主题活动“宫前的未来”,由学生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大会,为家乡未来设计地图和水系图……缙云乡村学校积极开展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共引进民间戏曲、音乐、“非遗”项目、建筑、农业等数十种乡土文化资源,激活乡村学校,促进学校与村庄的融合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缙云不断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促进农村孩子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缙云县教育局副局长吴丽明说,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主阵地,是扎根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单元和“基因库”。缙云大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旨在利用政策倾斜、经费支持等方式,让孩子就近“上好学”,共享更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文/记者叶浩博值班编辑/季凌云二审/叶浩博三审/金小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