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缙云唯一少数民族村的前世今生

年,北方的雅克萨之战烽火连天,狼烟弥漫。同在这一年,闽西南的畬民蓝恒金却一心向北,他心中的“桃花源”很朴素也很简单:有田耕,有地种,自在生活。于是,他背起行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却不知“桃花源”在何方。一天夜里,蓝恒金梦见浙江处州缙云的大姥山,那里山清水秀、林密地广……

这一年的某月某日,山风习习。望着眼前高耸葱翠的大姥山,蓝恒金心潮澎湃。

之后的年和年,蓝恒上、蓝恒先也沿着兄弟蓝恒金的足迹,一路而来。

大姥山,主峰海拔.5米,属仙霞岭余脉,跨七里乡和新建镇,南与莲都区交界。清光绪《缙云县志》云:“大姥山,高可万仞,周围六十里,为东南五府群山之祖。正尖常有云气,中有鲤鱼塘,石竹寨,西坳寨,大小岩,寒谷阴坑……”

大姥山山涧狭长,幽谷纵深,最长约15公里。多年前,这里就出现村落小古,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朴。蓝恒金三兄弟的到来,为大姥山麓注入新生力量。

他们结草庐型坑后,开山辟地,垦荒种田,植树造林,经过几代人努力,到清乾隆年间开荒植树面积达多亩,靛青、油桐成了主要经济收入。其中,靛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风干后呈黑色,是古代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染料。由于型坑气候、土壤非常适合种植靛青,这里很快便成了缙云当时重要的靛青种植和加工基地。据了解,在蓝长春家里如今还存有靛青生产工艺资料。有了靛青这个发家之宝,到第四代时,他们的族人已田置新建笕川,生活颇为安逸。咸丰年间,族人把松苗栽遍大姥山和村庄四周,议定条约,禁止乱砍滥伐,被乡里称为林业模范。年,村里架电线、办碾米厂;年修成公路,从而结束长期以来十里山路靠肩挑的历史……

一恍间多年过去了。从三兄弟始祖到型坑后繁衍到如今,蓝氏人口缙云范围内有多人,其中仍聚居型坑的有余人。

据族人蓝明光介绍,村里秉承“耕读传家”家风,人才辈出,有第七代孙蓝台任私立仙都中学校长(缙云中学前身)达二十年之久,桃李满天下。其长子蓝螺生,黄埔军校毕业,抗日战争远征缅甸为国捐躯,解放后获烈士称号。其次子蓝明扬及孙蓝青,是当代医学著名专家,声誉海内外。还有参加“一江山”岛战役荣立三等功的蓝官龙、蓝献周……

探寻畲族民俗文化老物件,是记者这次采风的一个重点。

93岁的蓝万海耳朵并不背,与他聊天显得非常轻松,但记者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当问起他家及村里是否还有古时畲族服装时,蓝万海摇摇头。按照传统习俗,畲族同胞每逢重大节日都会盛装打扮,凤凰装则是畲族妇女的代表性服饰。但型坑的畲族,由于与汉族混居,加上长时间的冲刷,其语言、服装、生产、生活如今均已汉化。要寻找一件古时传承下来的畲族妇女凤凰装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当然,还是传来不少令人欣喜的事。69岁的蓝玲花得知来意后,从老旧的柜子里拿出祖辈留下的百字织带、笋壳套织带、工字织带,还给记者展示了用祖辈技艺纺织的梭线和制作的布鞋。在蓝玲花家的墙壁上,还看到了清代关老爷的画像。蓝明光也从家里翻出了布棉鞋、片包、梭线、铜板、铜钱等物品,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记者还在村畲族文化陈列馆里,看到了油车、纺车、稻桶、耕犁、石磨、石臼等畲民生产生活用品。

型坑畲族的民俗文化元素,仿佛瞬间丰满了许多。

年8月中旬的一个上午,一场小雨不期而至,大姥山麓的空气特别清新。

在小古自然村作了停留。这里的文化味道十足:太守牌坊、国子生牌坊、钦赐恩荣牌坊、武举人牌坊、陶氏宗祠、小古古道等比比皆是。

记者了解到,经行政村规模调整,如今的型坑村由原红门、小古、型坑3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年,小古自然村被列入浙江省传统村落,年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畬族风情文化也开始崭露头角,自从年举办首届三月三畬族风情文化节以来,已经举办了多次,隆重而热闹,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运动会、婺剧民俗表演、畲族婚嫁表演等,全方位展现畲族的歌舞、饮食、民俗(服饰)等民族乡村旅游文化形态。

“擦亮畬族文化这张靓丽名片,打造畲族特色村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让传统文化激荡乡村振兴。”型坑村党总支书记沈必武深有感触地说。

中午时分,村民们盛邀记者们到他们家吃饭。感动于畲民的淳朴善良,感动于这里对未来的期许。

来源:缙云县融媒体中心(新莓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