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户张林聪用自家沼气池处理沉淀后的牛尿进行还田施肥。新华社记者陶冶摄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陆华东赵宇飞方列)重庆市丰都县养牛大户张林聪最近成了当地政府表扬的对象,不只是表扬他的牛养得好,还表扬他的牛粪卖得好。
而在几年前,他常常因为牛粪污染被当地畜牧局、环保局批评并要求整改。
丰都县是中国的肉牛养殖大县,肉牛存栏量超过40万头。张林聪的养殖场肉牛存栏量多头,是丰都县的养牛大户。
张林聪说,以前环保意识薄弱,大部分牛粪牛尿都是直接排入村边的河中。这条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每逢雨季,雨水与牛粪尿混合涌入长江。
丰都县所在的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上游,是因三峡工程兴建而形成的世界最大水库库区,被称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牛粪污染严重损害了当地生态环境与长江水质。
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林聪决定行动起来。他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污水处理、还田种植”的处理流程,对养牛场实施工业化治污。
重庆丰泽园肥业有限公司工人在操作有机肥预混装置。新华社记者陶冶摄
这套完整的流程是当地政府提出的,政府还引进了成套设备,在肉牛养殖基地旁建立起国内领先的自动化有机肥生产线,利用粪便养殖蚯蚓、作燃料发电。
丰都县治污的有力举措,源于中国对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决心。早在两年前,中国政府就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环境日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这个主题很好契合了环保从全民共识正在积极转向全民行动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说。
在中国誓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从官方到民间,从企业到个人,人人争当“环保卫士”正在成为热潮。
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一连串的制度设计让各级官员切实扛起了环保责任。
即使中国最基层的“村官”们也能明显感受到环保的责任与压力。
位于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的笕川村,绵延多亩的“花海”绚丽灿烂。没有人能想到,今日美丽山村几年前是另外一幅样貌:污水横流、垃圾满地,进村要捂着鼻子。
笕川村花海。(受访者供图)
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河长制的建立。3年前,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被任命为“河长”,改善村庄水质成为他的头等大事。
投入治水资金多万元,拆除散养猪圈、破旧菇棚等50多处,建好地下污水管道3万米。3年时间,施颂勤带领着村民一步步地改善着村庄环境。
施颂勤不是一个人在与水污染奋战。据悉,中国已有32万名“河长”,今年6月底之前将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也将于今年年底推广到全国。去年,浙江、秦皇岛、青岛、连云港、海口等地还试点了湾长制,以加强对海洋和滩涂的保护。
“河长”“湖长”“湾长”均由各级地方党政“一把手”担任,他们也是水污染防治的第一责任人。
与此同时,巨大的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也让越来越多的如张林聪这样过去的“污染户”积极进行环保改造,主动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
如今,张林聪仅凭卖牛粪给蚯蚓养殖户,一年就可多赚一两万元,卖给有机肥厂的价格更高。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环保法规与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
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
在宋豫秦看来,虽然现阶段中国环保的参与者很多,但实现从“人人看到环境问题”到“人人参与解决环境问题”还有一个较长过程,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同向发力”,尤其需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环保的“种子”。
环保志愿者鞠鑫在检测水质。(受访者供图)
35岁的鞠鑫就是这样一位“播种者”。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鞠鑫从事环保公益事业已经长达17年,现在是当地一家名为“赤子之心”环保社团的负责人。
给学生们讲授历史知识之外,监督环境污染问题、引导更多人参与保护环境,是他最大的乐趣。
“以前我们到农村、社区播放环保电影时,很多人都误解我们是来做小广告推销的,避而远之。现在,大家见到我们都会热情打招呼,还有人主动提供环境污染线索。”鞠鑫说,“这就是变化。”
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与环保有关的主题课程。这个学期,南京市拉萨路小学请大学生志愿者带孩子们用仪器一起测量水质,还设立了“工业4.0”课程,让孩子了解未来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
除了学校教育,中国的家长们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江苏省常州市手拉手志愿者协会会员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