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百山祖角蟾,为全球两栖动物家族又添一个新成员。”1月27日,新华社客户端发布融媒体作品《你好蛙,百山祖角蟾》,瞬间成为刷屏的“爆款”。
百山祖角蟾仅被发现分布于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海拔-米的狭窄范围内。该成果已在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发表,获得国际认可,有力佐证了丽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部最近通报的年全国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丽水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第七,连续六年稳居全国前十位。从全省来看,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7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2年全省第一。
一张张美丽“生态”成绩单的背后,凸显的是丽水殷实的“生态家底”。丽水素有“生态第一市”的美誉,是浙江最大的一块宝地、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绿心”,最近被评为十大“绿都”。绿色,已成为丽水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生态优先,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靓;绿色发展,使“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丽水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进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快车道”,高质量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
“十三五”时期,丽水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年全市生产总值.02亿元,是年的1.4倍,年均增长6.7%,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十四五”时期,丽水将不断推动从天生丽质向治理提质转变,从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变,从产品直供向模式提供转变,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全力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
美美与共的“绿色宝藏”
“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跨越4个气候带,森林资源得天独厚。这里的美应该被更多人看见!”“我听说庆元通了火车,希望有机会到百山祖感受一下大自然!”“百山祖保护区内还居住着多位村民,我希望他们能成为百山祖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受益者。”……
1月25日上午,省人大代表、科学院院士钱前和省人大代表、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百山祖管理处原总工程师陈德良,开展了一次特别的“云对话”。小小的手机屏幕,牵动着两位代表对丽水自然与生态的深深关切。
听三江源头溪水叮咚,登云山雾绕百山之祖,在群山之中看山花烂漫。百山祖国家公园坐拥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和第二高峰百山祖,是最能代表丽水生态优势、区域特色的品牌,是丽水最大的一座“绿色宝藏”。
高标准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是丽水打造集中展示“生态第一市”独特生态魅力和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经验的旗帜性产品。通过两年半时间的努力,丽水已完成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试点任务,成功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并入选改革年度十佳案例。
探索地役权改革,实施生态移民,健全司法保障机制……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过程中,丽水始终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绘就了一幅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美丽画卷。
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丽水森林覆盖率高达81.7%,森林资源是同纬度地区第一。自然山水各项指标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长寿地区优质饮用水标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原真性、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大花园。
从年12月开始,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着手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中,除了全球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还发现了黑熊、黄腹角雉、虎纹蛙、花鳗鲡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发现大型真菌新记录种64种、全省新记录种种。
年10月,丽水市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在全省率先完成野生动植物资源编目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约占全省总数的3/4;全市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占全省总量的61.9%;年以来,全市正式刊发的新发现动植物物种(群)81种。以上三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有力印证了丽水“华东动植物摇篮”的美誉。
目前,丽水已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编制发布《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年)》,探索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示范建设,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八百里瓯江穿城而过,山水之美和城市之美相互交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作为一座典型的山水生态城市,丽水正努力打造“城市在山水中、山水在城市中”的生态新格局,通过全域推进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促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与美丽林相、美丽河湖、美丽田园有机相融、各美其美,让藏在深闺的这座“绿色宝藏”被世人所共享。
尤为如此的“绿色赶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丽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更应彰显“生态担当”,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
丽水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率先制定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形成了“审山审水审空气”的环境监管模式。同时,还在全国率先发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碳中和”先行区创建。
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从“生态立市”到“生态发展”再到“生态惠民”,在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丽水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全力以赴“绿色赶考”。
擦亮“生态底色”,把住“绿色门槛”,守护“绿色宝藏”。丽水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底线”,丽水在良好生态本底基础上,把95.8%的市域面积规划为生态空间,要求工业集聚进园区、园区工业生态化,坚决摒弃“黑色GDP”,用心发展“绿色GDP”。
驮滩是青田县温溪镇的一个瓯江小岛,这里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是瓯江青田段的一颗“绿心”。十余年前,曾有一家外地不锈钢企业找到当地有关部门,想在此投资近20亿元生产不锈钢线材、板材以及管材等,投产后年产值可达亿至亿元,年创税收可达5亿元以上。经过科学论证后,当地亮出鲜明态度:停止驮滩工业开发,舍弃了这个百亿产值的工业项目。
地处瓯江边的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春夏之交因繁星点点的萤火虫而成为网红打卡地。殊不知,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河滩乱采滥挖,岸边偷排乱放,湿地千疮百孔不说,还集中了17家养猪场。
10多年前,当地痛定思痛,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在两年时间里,关停九龙湿地附近所有的养殖场,搬迁拆除7座生产厂房;关停非法采砂场家,平整河道面积多万平方米,瓯江干流丽水段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如今,河道绿了,母亲河清了,成为长三角的热门旅游地之一,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
近年来,在污染治理上,丽水按照生态环境最严管控的顶格标准,以重整山河、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深化“水气土废”共治组合拳和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建设。
在全域保护上,丽水通过开展全域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瓯江全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禁止秸秆焚烧、禁止河道采砂、禁止明火上山,禁止在许可范围外燃放烟花爆竹,对涉水涉气污染源监管等典型场景建立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有效提升生态治理系统化水平。
在标准管控上,丽水对标欧盟标准,制定农药化肥准入和用量标准,累计推出禁限用农药共4批次种。对标德国标准,在全省率先推出工业企业进退场“验地、验水”机制,对入驻企业土壤、水环境进行标验封存,并约定退出标准及奖惩措施,进一步压实污染防治企业主体责任。
在整体智治上,丽水架构了全域生态管控架构“AI大脑”——以城市大脑为基础的丽水“花园云”。与航天五院合作共建“天眼守望”卫星遥感服务项目,与杭钢合作建设全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感知网络,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感知监测+基层治理“四平台”和网格,打造“天眼+地眼+人眼”的立体化、数字化监测网络。
代代相传的“护绿接力”
生态文明,丽水先行。
从年起,丽水专门把每年的7月29日设为“生态文明日”,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充分释放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共建美好家园的生态自信和生态自觉。
一棵树是一方生态的体现、一方文明的浓缩。在丽水,一则十年接力守护一棵老樟树的故事广为流传,被评选为全国推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8年,景宁一棵有着多年树龄的老樟树,曾因建设水电站需要几度被判“死刑”。在景宁、龙泉两地官方和民间的接力救援中,曾花23.8万元买下来的园艺人叶建忠,改变了起初做根雕的主意,将老樟树搬到了公里外的龙泉新家。这棵老樟树也因此成为最年长、最幸运的“移民”,受到了当地贵宾般的礼遇,奇迹般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春”。
这样的护树故事,还有很多:莲都区岩泉街道凉塘村的一片原生态樟树群,曾因建设项目面临被迫迁移受损的风险,在一帮护树公益人士的奔走呼吁下,最终得以整体原址保护;丽水首个国家5A级景区缙云仙都,用最严格的生态理念推进创建工作,在全部26个创建项目建设中不砍一棵树,相关工程建设还专门为一棵树“让路”……
不仅如此,丽水还上演了不少温情的护鸟故事:松阳祖孙四代30年如一日,把猫头鹰当家人对待,在他们精心守护下,先后让多只雏鹰飞向大自然;一只受伤的秃鹫,在景宁中学师生的接力呵护下,过上了31年的校园生活,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活教材”……
为一座湖,立一部法,更是丽水人守护绿水青山强大决心的体现。八百里瓯江奔流涌动,穿越崇山峻岭,于丽水城区聚成南明湖。湖区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具备湾、港、汊、岛、堤、滩等各色水景形态。
年3月1日,《丽水市南明湖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重点就南明湖的保护管理范围、管理体制、保护规划、水质保护、禁止性行为进行了规定,让南明湖保护有法可依,形成更强大的保护合力。这也成为继《丽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之后,丽水又一部富有生态特色的地方性法规。
在丽水,爱护一棵树、善待一只鸟、保护一座湖,成为全市上下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的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画卷。
在代代相传的“护绿接力”下,丽水人民也尝到了甜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成为广泛共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瓯江上游相继建起了紧水滩、石塘、玉溪三座电站,瓯江被大坝拦截后,形成了碧波荡漾的云和湖。村民靠网箱养鱼鼓了腰包,也喂肥了湖里的蓝藻,湖水常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沿岸渔民纷纷洗脚上岸、退渔养水。33个村共同成立水上生态渔业公司,放养花鲢、白鲢,走上水旅融合之路。混浊的湖水、密密麻麻的围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水上“生态牧场”。
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一个曾经毫不起眼的山旮旯村,祖祖辈辈守着绿水青山过日子,优质的山水环境藏在山间无人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大田村有60%以上的村民以砍树制瓦为生。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村民们开始意识到,靠山吃山,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了保护古树林,大田村制定了“禁山民约”,规定谁偷砍树木谁就要受罚,给全村每户都送一斤猪肉。
如今,大田村余亩茶山带动村民致富,一片古树引来0万元的温泉项目投资,村里还办起了38家农家乐,旅游经营年收入超过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人人受益的“绿色银行”
过去,穷在山上、困在路上,山重水复成为丽水发展的“拦路虎”。如今,通过创新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绿色宝藏”变成人人受益的“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明码标价”,山、田、林、水甚至空气都有价!年5月30日,丽水发布全国首份以村为单位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报告显示:大田村的绿水青山身价高达1.6亿元!消息一传出,轰动一时!
从GDP到GEP,一个字母之差,彰显的是丽水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出的一大步。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为赢取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绩效考核、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在丽水,绿水青山有价,好山好水能“变现”:缙云县大洋镇亩山地的水土空气“卖”了万元,青田小舟山乡好山好水好服务卖出万元“生态高价”;云和出让全国首宗“生态地”,一块.62平方米的地块获得9.75万元生态环境增值……
目前,丽水各地纷纷设立“两山”基金,组建“两山”银行,培育“两山”公司,推出“两山贷”“生态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全市累计开展生态产权交易宗,实现生态产品可定价、可交易。
在绿水青山怀抱中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全乡森林覆盖率89.1%、出境断面水质为国家I类标准,“两山夹一水”的特殊区位让该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后花园”。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大均乡年GEP为17.88亿元,与年相比增加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幅为5.64%,乡里因此获得万元的政府生态奖励基金,用于完成乡域内生态保护和修复。
如今,丽水正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统领,联动推进农村产权、金融、扶贫工作,探索“绿水青山”型制度供给的有效路径,实现了“活树变活钱、水流变资金流”“村里变镇里,村民变市民”“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本”的“丽水之变”。
作为全国33个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丽水在全国率先推动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权质押及“村级互助担保+林权反担保”等模式,为破解硬核难题提供有益探索。截至年8月末,全市三类模式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13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仅40万元。
走好生态路,念好“山字经”。丽水不断做大“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丽水山居”田园民宿等“山上”文章,打响特色产品、地标产品、绿色产品的丽水品牌。去年前三季度,“丽水山耕”“丽水山居”营销总额分别达到80亿元、14亿元。
位于大山深处的松阳县陈家铺村,就是典型的代表。这几年,当地充分利用国家传统村落的生态、人文优势,办民宿、搞旅游、做电商。一时间,村子里各式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兴起、蓬勃发展。被誉为“全球最美书店”的先锋书店还在这里开设了分号,曾经冷清的“深山村”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丽水,绿水青山由过去的“唱空股”变为现在的“潜力股”,今后必将会成为“绩优股”。
来源:丽水日报钟根清/文程昌福/图
作者/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