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里有戏传承陈丽俐陈丽俐武戏我能打,铁

今年5月,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文武小生楼胜,摘得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时隔36年,浙江戏曲演员再度榜首。

7月1日,浙婺又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文艺院团,亮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

建团65年来,浙婺也曾面临当时戏曲院团的普遍难题:市场不景气,演员缩减,“创新”受创。在戏曲发展环境和体制处于变革的特殊阶段,浙婺在困境中化危机为转机,重新开创了婺剧发展新局面。

从一年不到30场戏,到如今一年多场,浙婺形成以60、70后为中坚,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组成的三个梯队。全团行当整齐、男女并重、亦文亦武。

7月7日起,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婺里有戏”。

为什么说婺剧是京剧的“祖宗”?浙婺如何成为红团?浙婺的年轻演员身上,有哪些“必杀技”?让我们一键get!

陈丽俐

人物名片:

陈丽俐,国家二级演员,工花旦,师承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曾荣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金奖、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并先后参加年央视春晚,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央视元宵晚会演出。主演剧目有《连环计》《红灯记》《白兔记》《橘红满山香》等。

我出生在缙云县,缙云县有很多民间婺剧团,外公外婆就经营着一个民营剧团,爸爸是乐团的琴师,妈妈是团里的花旦。我的姨妈、舅舅都是团里的演员,我的家族,也算得上婺剧世家。

我生在婺剧团,长在婺剧团,学婺剧、唱婺剧也变得“理所当然”。11岁那年,我进入武义县第二职校戏曲班,开始专业学习,练功、文化课,学了三年。

《白兔记》陈丽俐饰李三娘

毕业之后,先是在台州演了一段时间的婺剧,后来杭州市越剧二团录取了我,没想到从小学婺剧的我,又开始学习越剧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掌握了越剧的唱腔和表演方式。三个月,我就从实习生成为了正式工。

但我的短板也暴露出来了。由于很小就开始学戏,文化课上得少,有次团里排《狸猫换太子》,我怎么都背不熟台词,导演急坏了,冲着我喊:“你真的是李恋英的女儿吗?她记台词是出了名的一遍过!”

我的妈妈李恋英,连续八年蝉联丽水市戏曲优秀表演金奖。导演的话,让我难过极了。我不是不努力,背台词需要理解文本、人物、剧情,但是我看不懂,背起来当然很难。于是我开始恶补文化课,停薪留职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话剧。

《牡丹对课》陈丽俐饰白牡丹

年,我被义乌婺剧团引进,又回来唱婺剧了。在职校学的武功,加上越剧团学的唱腔,变成了我独特的优势。刚回来,我就主演了《梨花情》、《新龙凤锁》、《花中君子》、《八仙过海》等几部戏。年,代表义务婺剧团参评“婺星争辉”婺剧青年演员挑战赛,获得了“婺剧之星”。

经过几年的锻炼,年,我进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婺的老师们都非常亲切,唱腔上,朱元昊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陈美兰老师像亲人一样,关心我的生活、学戏。郑兰香老师更是细致到每个转身、微笑都会耐心地给我指导。

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代表浙江、代表婺剧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我和朱元昊老师表演了《姐妹易嫁》选段《树上喜鹊叫喳喳》,这也是婺剧作为地方戏第一次登上春晚,这对整个婺剧行业,都是非常大的鼓舞。

我喜欢挑战,无论什么,我都愿意尝试。从14岁到60岁的角色,我都演过。婺剧的武戏好看,花木兰我也能打,文戏需要酝酿情感,《红灯记》的铁梅我也能唱好。

《红灯记》陈丽俐饰铁梅

年,“新松计划”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上,我演了新排的《谢瑶环》,踩着高靴厚底甩发,对我来说是新的难点和挑战。演出结束之后,观众的掌声,给了我更多的自信。那场演出,我用一场文戏告诉观众,婺剧的文戏同样精彩。

我是婺剧的传承人,对婺剧的热爱是融进血液里的,无论多少年都不会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