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境内,西距缙云县城15公里、距新建镇1公里,村口有一级公路穿过。河阳村临近缙云县仙都国家级名胜区,东与玉溪村相连,北与潘村搭界,西北与岩下村毗邻,东南与韩畈村以黄碧山相隔。
河阳村周边群山环抱,灵溪缠绕,村落格局保存完好;其耕读传家、清正廉明的古训影响至今,是当代乡村文明的典范。
河阳村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从开始建村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河阳始祖朱清源生于唐末僖宗年间(-),原籍山东省东昌府濮州,后迁徙至河南信阳地区。因学识渊博,被吴越钱武肃王聘为掌书记,武肃王死后,天下兵争四起。公元年,朱清源携其弟朱清渊从浙江杭州迁居缙云新建镇,在中峰山下择风水宝地而居。为使朱氏后裔不忘祖宗之本,取祖籍河南信阳各一字,命名“河阳”。
朱清源卜居河阳后,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诗书礼仪教育,耕读之风代代相传。期间,朱清源第三世孙迁本县壶镇金竹,发衍金竹朱氏一脉。朱清源第六世孙朱迟迁青田海西,发衍海西朱氏一脉。朱清源第七世孙朱淮迁新建官仓,发衍官仓朱氏一脉。河阳自落脚建村到各房派分迁几地,裔孙们共出进士32名。其中分住缙云各地的朱氏裔孙,出进士7名,缙云的河阳人共出过15名进士。
宋元兴起,村落格局初步成型。宋元期间,河阳文人荟萃,官宦众多。义阳诗派名噪一时。由于入仕者较多,该时期的居住建筑规模较大。福昌古寺、岩山古庙等均建于此时。元朝中叶以后,河阳人丁一度衰竭,十七世祖朱竹友回居续嗣,规划村庄,建造新宅,改坑筑道,重视教育,使河阳重换升级。元末,朱竹友第三子朱填荣登进士,其兄弟建“八士门楼”一座。至明中叶,河阳人丁兴旺,又出现了望族景象。通过宋元的发展,河阳村的规模在明代初期达到鼎盛。
到了明正统十四年(),丽水银矿矿工起义部队首领叶宗留、陶得二率部三入河阳烧杀抢掠,烧毁房屋。部分村民对战祸心有余悸,从河阳迁移至外地,村落人口减少过半。
清代崛起,河阳村落格局完整形成。清代初期,河阳第二十八世祖朱元夏官任登任郎,使河阳朱氏重新兴旺发达起来。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河阳村以朱翰臣为代表的地方财主,大量购买田地,兼并竹山,建造纸厂,迅速积累财富。清代中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封建等级和礼教思想的支配下,河阳人开始大规模建造“十八间”民居。这些建筑采用北方四合院加江南楼堂的结构模式,建筑精致豪华,时传“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之民谣。这一时期除了新建了大量民居之外,还建造了公济桥、众多的祠堂、庙宇、学馆,整修了古墓、强化宗法文化。至咸丰年间,一个粉墙黛瓦画栋雕梁宗族庄园式的古建筑群在河阳崛起(至今保存完好古建筑民居余间),成为当时江南罕见的传统村落。
近代村庄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发展缓慢。在-年间,太平军败军,洗劫了河阳村,烧毁十八间民居10余幢,毁坏拆除宗祠三座,宇庙二座,族人外出逃难,饥饿、冻病而死达余人,在外商铺全部覆没,大宗经济来源断绝,这次战火沉重打击了河阳的发展进程,风光不再。但由于河阳村的公常田产还在,致民国末年,“财主村”的名声仍长盛不衰。
解放后,千余名河阳村民奋发图强,发家致富,使河阳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河阳人仍秉持“崇尚礼教、耕读传家”,“忠孝廉洁、循规映月”,“尊祖睦族、善行义举”的民族文化,其贾而好儒的商旅文化是现代乡村文明的典范。
河阳村古建筑众多,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村中共有祠堂15座,古庙6座,传统古民居多间。其中祠堂有朱大宗祠、荷公特祠、圭二公祠等,庙宇有碧山古庙、福昌寺、岩山古庙等,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有廉让之间、中峰拱秀、忠厚传家等。各个古建筑均体现了河阳独具特色的建造工艺与渊源的文化内涵,建筑上木刻装饰之精细高超,也让人惊叹不已。古民居建筑分布在米长的古街周边。此外,河阳村还有古桥1座,墓葬、古井、古碑、店铺等多处。村东有新建溪绕村而过,既供生活、消防之用,又引水灌溉,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