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这个词不论古今都通用,所谓通用意味古今皆有智商超群之人,可往往智商与情商是两回事,最终无法使得智商高显,甚至误了自身性命。
明朝的靖难之役,从宗法上看,是小宗转变大宗,这是一次通过武力改变的结果。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叔侄,那也分效忠对象。于是就有宁死不屈被灭十族的方孝孺,也有随即受到重用的解缙。
解缙到永乐朝可以算是三朝元老,似乎他没有受到靖难之役的影响,官运亨通。可他并没有笑多久,就被冻死在雪地里,这也是重用他的朱棣给予的结局。如此高智商之人,为何会被冻死,是否真的是情商欠缺。
解缙Ⅰ学霸人生的开启
解缙作为学生在今天来说就是学霸,一开始就领先别人,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高智商让解缙考试无往而不胜,一路从地方考到中央。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因为是读书人,而且读的好,所以受到朱元璋的喜爱,可以直接跟着朱元璋混。其实解缙在中进士那年他的排名并不高,但为什么会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和信任呢,以致于朱元璋对其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这是什么意思,完全是皇帝把解缙当自己人了,估计是跟解缙长期相处知道其才学。朱元璋虽然是开国皇帝,但在学问这方面他是欠缺的,所以重视解缙也不奇怪。
皇帝把解缙当自己人,受到如此信任,解缙当为皇帝排忧解难。为此他开始不断上言,一开始朱元璋觉得还不错,但是渐渐解缙如同一个喷子一样,得罪了许多人。
朱元璋处于保护的目的,让他暂时回家反省一下。此时开始解缙遭到冷藏,一直到朱元璋去世都未能受到重用,朱元璋在生前还特地让其父带他回家。
“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此是朱元璋跟解缙父亲解开所说的,这表明朱元璋认定解缙不成熟,需要再沉淀沉淀。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朱元璋是真的惜解缙的才。
朱元璋Ⅱ再次成为核心
朱元璋去世后,解缙得到朱允炆的启用,但曾经的敌人更受建文帝信任,于是解缙很自然的悲剧了,被贬到边境。
解缙虽然在朝中有不少政敌,但也有关系还可以的,或者说有懂解缙之才的人。礼部侍郎董伦就是懂解缙的人,有了董伦的说辞,才有了解缙第二次回归中央。
解缙刚被重用就遇到了燕王朱棣造反,而解缙并没有因为是建文朝的大臣受到牵连,反而继续留在了中央,被得到朱棣的看重。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解缙不但被看重,而且进入了朱棣执政的核心圈中,他与方孝孺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朱棣对于建文朝大臣不同的态度。
皇帝越信任,其表现之一就是官职不断升迁,解缙就是这样,逐渐成为皇帝行政圈子里的一把手,这也证明解缙是真学霸,能读书能做事。
作为核心大臣,不但做的事多,而且深。例如皇帝会跟其商量立太子之事,这也是朱棣跟解缙商量的事。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
朱棣做皇帝不久后就考虑立太子问题,当时在朱棣心中有两个人选,一是长子朱高炽,另一人是次子朱高煦。长子朱高炽是文科生,而且身体不好,次子朱高煦是军事人才,能征善战,一生腱子肉。
对于这二人,其实朱棣是喜欢朱高煦的,因为他更像自己。甚至朱棣曾经跟朱高煦说过:“勉之!世子多疾。”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加油,你大哥身体不好,这完全是赤裸裸的暗示。但喜欢是一回事,立不立又是另一回事。
中国古代王朝有一条深入人心的潜规则,那就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放在朱高炽和朱高煦身上,就是一长一幼的问题。
解缙是学儒家文化长大,可以代表士大夫阶层或者说文官来表达意见。当朱棣把这个问题摆在他面前时,他遵循了长幼有序的原则,同时还提醒朱棣他有个好孙子朱瞻基,而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
当然朱棣之所以同意解缙的意见,不仅仅是因为“好圣孙”,关键是解缙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也是保证江山稳固的正确选择。
虽然解缙解决了朱棣的疑难问题,但却被一人恨上了,那就是汉王朱高煦。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愿望落空,他那朱棣和太子没有办法,但必须要有人来背锅,解缙无疑是最好的宣泄口。
朱高煦Ⅲ贬到坐牢
解缙可能完全想不到自己的余生与汉王朱高煦息息相关,一切都是源自储位之争。朱棣自从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对于朱高煦还是心生愧疚,毕竟曾经是他给了朱高煦更多的希望。
举一例就能看出朱棣对于朱高煦的愧疚,那就是朱高煦的就藩问题,作为藩王,朱高煦必须要去云南就藩,可他就是不愿意去。
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成祖不得已,听之。
朱高煦不愿意去,朱棣就随他了。要知道明朝对于藩王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这一行为除了证明朱棣心中的愧疚,还能说明什么。
因为愧疚,许多方面朱棣就任由朱高煦。可是解缙看不下去了,在朱高煦的衣食住行方面有点超标,解缙直接对朱棣说:“启争也,不可。”
这一说,直接激怒朱棣,虽然没有直接处罚解缙,但心底认为解缙是在挑事,把手伸长了,插手他们父子之间的事。
朱棣对于解缙的不满如同发芽一样,而朱高煦更是加重这种不满的催化剂,不断诬陷解缙,解缙虽是国之重臣,但奈何人家是父子,是一家人。
最后就是朱棣相信了,解缙直接被贬到交址,解缙再次被贬。这次被贬,解缙的厄运还没有结束。
公元一四一零年,解缙入京准备见皇上,可是朱棣北征去了,于是解缙顺便去见了太子。本来这不是多大的事,但奈何架不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朱高煦的添油加醋。
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
解缙这一次直接丢官进大牢,而且还连坐了一批人,就这样解缙一直在牢里待了五年。后一四一五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上犯人名单时,给朱棣看到了解缙的名字,朱棣随后说了一句:“缙犹在耶?”
其实从朱棣这一句话,不能准确地判断他的意思。但纪纲只理解为一种意思,那就是解缙不该活着。
解缙的死其实还有汉王朱高煦的影子在其中,毕竟最想解缙死的就是朱高煦,不然也不会不断诬陷。
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纪纲将解缙灌醉,直接埋在雪中,结束了他一生。
雪景黑白说:
解缙的学霸人生毋庸置疑,可最后却被冻死在雪中。从他的一生来看,从得罪朱高煦后,就一直走下坡路,是那种回不去的的下坡路。
可以说,朱高煦是解缙被冻死的直接原因。但解缙的死与其自身还是有很大的关系。解缙是天才,从小到大,他的人生都很顺。
当朱元璋跟他说自己人时,其实解缙受到了错误的引导,说白了太年轻,不然他也不会连续得罪人。
当朱棣说出“王、魏之风,世不多有。若使进言者无所惧,听言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与尔等共勉之”时,解缙又一次受到引导。
这次引导使得解缙在随后上言说朱高煦有争太子之心说的那么直白,直接挑动朱棣那根敏感的神经。
还有多多少少与解缙的性格有关,他的人生起起落落不止一次了,可是他还是该出言时毫不避讳。这样的情形下,再有这个朱高煦的实力政敌,他的结局是在所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