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场ldquo魏堤rdquo之

楔子

古海州是淮盐的重要生产地,千余年来,淮盐文化也一直是海州地区的文化根脉之一。在海州的盐业史中,曾有这么多名垂青史的盐官,他们因为做了许多惠泽淮鹾的事而被人们歌颂、景仰,修建“魏堤”中正场的魏大使就是其中的一位。

文史资料中的魏堤

说到魏大使不能不先说“魏堤”,“魏堤”也因魏姓大使所建而得名。关于“魏堤”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灌云文史资料》第四辑中陈小松先生的回忆文章——《中正场和中正街》,文中的描述如下:“中正通板浦东门,有一条大堤,名曰‘魏堤’,是清代道光年间场大使魏源主建,堤高面宽,东侧取泥成河,与驳盐河沟通,为灌云东北部草滩运草要道。”这段文字叙说了魏堤的建造者与建造时间。

中正场魏堤故道

陈小松先生是二十世纪的中正本地人氏,这段文字应是陈氏从长辈口中听闻,并非见诸典籍,所以笔者对文中描述的建造人物与时间的准确性尚存在疑惑,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尚需进一步考证与核实。据一九九九年出版的《灌云县志》中记载,“魏堤”建造于道光八年,在后来的一些文章中,也有将此堤称之为“魏公堤”者,但不知这些说法的依据典出何处?

邵源魏氏与海州

众所周知,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其所著的《海国图志》为世人推崇。魏源家族与海州的关联始于他的父亲魏邦鲁。魏邦鲁字钟毓,一字春煦,于道光六年十月补任海州惠泽场巡检,后官至宝山县主簿。许乔林在《海州文献录》记载:“惠泽为盐枭出没要区,兵役率与通,邦鲁部署有法,屡获著名渠魁,盗贼敛迹。值岁祲,捐赈施粥,昼夜在厂,与饥民共寢食。邦鲁博雅多能,兼精于医。饥民染疾者,辄和剂拯之,全活无算。”可知魏邦鲁在惠泽巡检任时鞠躬尽瘁,惠政地方,深得民众爱戴。

据黄丽镛所撰《魏源年谱》记载,道光八年,魏源的活动地点为杭州和苏州,是年根本没有海州之行。另据《大清缙绅全录》记载,该年的中正场大使为浙江开化人张开元,并非魏源,故道光八年魏源建堤之说与史籍记载不相符。道光十四年,魏源因鹾务曾来海州,与谢元淮、曹楙坚等人同游海州云台山,谢元淮《养默山房诗稿》中有《偕曹艮甫比部楙坚、魏默深舍人源、吴清如孝廉嘉洤游云台山》《由第一天门度竹节岭至南天门》《九龙涧》《石迳盘旋上至三元宫》《过屏竹社登青峰、金牛绝顶望海》《倒座岩》《重访蟠龙丈人》《七月望日同艮甫、默深骑马金牛顶行丛石中十五里至东磊》《围屏山》《石海》《由东磊登山复骑经金牛、清风顶下宿三元宫》十一首诗,记载了魏源等人的登山路线。在海州期间,魏源还曾替两江总督陶澍代笔《海曙楼铭》与《云台山神庙碑铭》。代笔《海曙楼铭》见《魏源文集》,另据《魏源年谱》:“代陶澍作《云台山神庙碑铭》。文未及手书勒石,而谢君元淮修《云台山志》载此文,自署己名,窜易不复成语,故存其原本于此。”

魏源后来虽然在扬州编纂《淮北票盐志略》,但道光中期也没有在海州任职的任何记载。直到道光三十年,魏源署任海州分司,这也是他在海州所任的唯一盐官职务。据《道光朝上谕档》记载,道光三十年七月,两江总督陆建瀛奏请将缉私最为出力之员分别奖励一折:“淮北盐销壅滞,均由场私透漏。经署海州运判事、候补知州魏源会同该员弁等严访窝囤,起出窖藏至二百余万斤之多,均属著有微劳,自应量予恩施,以昭激劝。魏源著俟补缺后以同知直隶州遇缺即补,海州营参将聂金镛著交部从优议叙,两淮候补盐大使陈学洪著遇缺尽先补用,余著照所拟办理该部知道,钦此。”这是目前仅见的魏源在海州运判任上的历史文献。邵阳的魏源一生未出任过海州中正场大使的职务,可以基本断定魏堤与邵阳魏源没有什么关联。

魏公去思碑

在中正街有块魏公去思碑,是记载魏堤最早的实物资料。由于该碑在文革时遭到毁坏,仅余两块残碑,让魏堤的身世扑朔迷离。该两方残碑一方保存在精勤中心小学,一方保存在某私人家中,文字为楷书,四周环以花叶纹饰。

魏公去思碑残件一

第一块残碑刻文为:“中正场魏公去思碑记……春中正场大使魏公……士民等感其惠之深而……道攀辕如失慈父母因……记焉余不敏奚……事无。”

第二块残碑刻文为“委勘讯未成信献……各宪请员履勘事……而侵田卒得归灶公……与人语辄云为善最乐凡……立公善局以董理之镇有庙宇……公首倡兴修庙貌复焕中正距……埝每岁夏雨涨漫舟子藉以居……慨然倡捐筑堤坚厚来往坦……贫户读书者少公倣板……学二延师课读一时欣然……因年饥粮价易昂……我……。”

魏公去思碑残件二

该碑文虽然残缺不全,但通过结合碑文的上下文,大体可以知道这位魏姓的中正场大使做了以下几件惠民的事件:

一:勘测被侵占的土地,归还为灶田(盐田)。

二:修复了中正场的某个庙宇。

三:将中正至板浦间的河埝修筑为河堤,并在堤上修筑供两地商民来往的通衢。

四:仿效板浦场创建的义学,在中正场创办两所学校,延师课读,让贫穷人家的孩子入校读书。

这位魏姓大使做了这么多惠民之事,因而深受中正场绅民的爱戴。当魏大使离任时,出现了中正场民众“遮道攀辕,如失父母”的感人场面,当地绅民借寇无计,树立了这方去思碑,感谢他的恩德与功绩。去思碑是功德碑中的一种,是在官员离任后所立,故比官员在任时所立的功德碑更能真实地反映官员廉洁奉公、济世惠民等高尚品德和卓异的政绩。

中正场魏姓大使

中正场是海州清代乾隆元年才出现的盐场,前身是莞渎场。初辖中正、小浦、东大、东辛四疃,中正场大使署驻中正街。道光年间,随着海水东退,原有四疃远离海边,取引海水不便,仅靠抽取井水维持生产,中正场就在靠近海边的地方新铺了中兴、富民二疃,即为今天徐圩、台南二场之雏形。在花垛坨废弃后,改在中正街南侧新建了中富埝,中富埝即是这座魏堤的东北起点处。

魏大缙科举原硃卷

有清一代,中正场共有几十位大使,其中道光八年之后的魏姓大使有魏绍相、魏源(浙江余姚人)、魏大缙三位。魏绍相是直隶丰润人,道光十五年由监生出任大使。魏源,浙江余姚人。因与邵源魏源同名同姓,故造成后世学者将邵阳魏源相混淆,将邵阳魏源附会成中正场大使。其实余姚魏源任中正场大使的年代为同治三年,同治九年离职,这时邵源魏源已经离世。魏大缙,浙江仁和举人,光绪六年十月补任海州分司中正场大使,光绪八年离任。

魏堤上的半路桥

年秋,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进行全市盐业遗迹调查,笔者参与中正地区的盐业遗迹调查工作,专程对魏堤遗存进行了调查。魏堤的起点是中富埝廪地的西角,今称西岭角,终点为板浦天池,全长七里,如今在东岭角运盐河西侧及孙庄仍可见魏堤的路影及走向。在魏堤的中间有座半路桥,其位置即今东北村孙庄的路北的大桥塘,如今塘内桥基尚存。半路桥横跨十字河。半路桥边原有座茶亭与一座节孝牌坊,茶亭是供旅人休憩饮茶的地方,节孝牌坊则是中正骆氏家族一位节妇的牌坊,石坊上的匾文为海州平明镇进士朱路所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半路桥、牌坊及茶亭被拆除后,碑石及构件散落于村里,被分配于各家。在茶亭内原有三方碑刻。第一方的“魏堤”碑,是中正场大使陈汝芬所题“光绪八年商贩公建。魏堤。建平陈汝芬题。”陈汝芬,字季蘅,安徽建平人,光绪八年任海州中正场大使,在任上十几年,建精勤学堂、文昌宫、义济仓,政绩显著。其他两块是“惠我周行”与“安乐坦涂”碑,据陈小松《中正场与中正街》一文记载:“板浦东门外草市皆由此河运输。当时大堤两边闻植桃柳,路心用条石铺成走道,阴雨无幽。路中段有半路桥,桥北建有砖瓦结植,大厦三间为茶亭,供行人仿憩邂雨,行人络绎不绝。初有专人护路管理,后逐渐松懈,树木被偷伐,路面石被偷走。北伐军营长张铁生驻扎中正,曾率兵整修一次。后中正场长邵剑公,拨盐区筑路费又整修一次。当地商民在半路桥茶亭北树碑纪念,镌有“安乐坦途”四字,还镌有联句:“大道直如矢,行人憩于棠”。

茶亭“行人憩于棠”石联

这段描述大体上都符合历史,只有“北伐军营长张铁生驻扎中正”这句不准确。“惠我周行”碑文为“惠我周行。治庵张营长先生大人,民国八年七月中正乡士民公颂。”此碑的树立时间为民国八年,而北伐军至海州在民国十六年,其间相差八年。据民国六年12月1日《申报》刊载:“两淮缉私刘苕青统领于查防后对于淮北各属营长之勤惰已分别奖撤。昨将驻札中正场场之第二营长、板浦场之第五营长及青口镇之水师第九营长撤差。第二营长遴委张镕,第五营长委单文华,第九营长委唐淦澄接充。”民国八年时中正场驻军非北伐军,而是两淮缉私营。碑中的“治庵”应为驻军张营长的字号,《申报》上的第二营营长张镕当与张治庵为同一人的名与字。“安乐坦途”碑现保存于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石刻保护中心,碑文为“安乐坦涂。剑公邵场长纪念,民国廿三年五月谷旦,中正场盐业民众全体公颂。”邵剑公名文彬,福建人,时任中正场场长,是两淮转运使缪秋杰的得力干将之一,民国二十三年重修建魏堤,当地绅民树碑纪念。

陈汝芬“魏堤”碑

自民国二十二年,中正场署迁至徐圩街后,中正坨也逐渐废置,中正场在埒子河口新建徐圩坨,昔日繁华的中正街逐渐没落。自日寇入侵后,战争频仍,以致这条道路年久失修。新中国成立后,中正成为东辛公社的驻地。当年东辛公社改种水稻,把路面改成灌渠,半路桥、茶亭均被拆毁,加之农户挖路垫沟,扩大耕作面,化道路为耕田,致使一条历史古道逐渐湮没。

半路桥“茶亭”石匾

魏堤建造年代

魏堤到底是哪一任场大使完成的工程呢?据《大清缙绅全录》记载,魏大缙是光绪六年来海州中正场任大使,于光绪八年离任中正场大使。在任两年时间。而魏堤上现存的“魏堤碑”是光绪八年继任的中正场大使陈汝芬所立,另外,茶亭是半路桥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其石匾有落款也是在光绪八年。另外,半路桥旁节孝坊石匾的匾文,由海州平明镇进士朱路所题,朱路曾为中正武状元卞赓的老师,他在中正场的活动年代也在同一时期。故笔者认为,光绪八年应该为魏堤实际竣工的年代,该堤的真正建造者应该是光绪八年离职的场大使魏大缙,所谓魏源建堤之说只是民间讹传。虽然魏堤的建造者不是著名思想家魏源,但一点不影响魏堤在历史中的作用与贡献,也不影响当地绅民对这位心系百姓、惠政民生的魏大使的景仰之情。

以上之言仅为笔者的个人拙见,魏堤的历史溯源,尚须获取更多的史料与证据,来解开这个谜团。

参考文献:1.《道光三十年宫中档》2.中正场魏公去思碑3.《大清缙绅全录》4.《魏源年谱》5.《灌云文史资料》第四辑6.《申报》7.许乔林《云台新志》8.谢元淮《养默山房诗稿》9.许乔林《海州文献录》10.《魏大缙硃卷》11.陈汝芬“魏堤”碑12.半路桥“茶亭”匾13.朱路“钱孺人坊文”14.惠我周行功德碑15.安乐坦涂功德碑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