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医院如何战疫新冠肺炎疫情检验浙江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m.39.net/pf/a_10821046.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如果说城市是“主战场”,那么基层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备战单元”。一边是春节期间密集的返乡人员,一边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相对稀缺,现实矛盾之下,基层如何直面挑战?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先试先行省份浙江,基层一直是医改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还是已在全省全面铺开的县域医共体建设,都在重新布局更为合理、相对平衡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

回望战“疫”之路,这是对基层救治、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对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阶段性成效的一次检验。

救治资源

有效互通

虽是感染科医生出身,医院副院长蔡国华并没有想到,医院与新冠病毒的“正面交锋”来得如此之快——1月22日,我省公布的第一批医院,医院位列其中;1月23日,我省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同一天,一位从武汉返乡确诊患者,被送往县域医院。

记者梳理2月8日公布的医院名单发现,医院中,医院。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应对临床一线的救治重任?

今天的浙江,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改善,已是颇有底气。年底,省委、省政府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大力推进医学人才下沉、医院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率。这项刀刃向内的改革,将“矛头”直接对准基层不强、技术不强、人才不足等痛点,缩小了几十年来城与乡之间的医疗差距——7年多来,全省54医院与医院开展紧密型合作,每年有余名医院医院。

年起,医院正式由浙江大医院托管。在蔡国华看来,医院能够成功救治这例确诊患者,与过去4年多浙大一院的帮扶工作不无关系。

疫情发生后,医院迅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第一时间腾出隔离病房,并严格按照院感要求开设发热门诊、疏导发热病人,“抗击疫情阻击战一打响,这些年‘传帮带’的积累全都厚积薄发。”蔡国华说,患者确诊后,医院也先后多次连线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用远程会诊的形式,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是一支受过多次重大考验的“国家队”,在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疫情发生后,该院已托管的北仑、嵊州、义乌、景宁、三门、浦江、缙云、常山、安吉9医院均成为了这些救治经验的“输入方”。

3月下旬,在浙大一院召开的一场在线研讨会上,几家“双下沉”分院——医院、医院、医院成为“主角”,交流了宝贵的基层救治经验。在过去的疫情救治中,医院均成为救治病例的主战场。

同时“输入的”,还有先进的理念。国家卫健委医共体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学研究中心主任董恒进教授认为,“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中,省级医疗专家长达数年的下沉至关重要。“以人为‘桥梁’,医院的院内管理稳步提升。这种沉下心来帮扶的模式,实现了‘输血’与‘造血’并重。”

在过去几年内,山清水秀的小城天台,先后经历了猫狸岭隧道起火事故、利奇马台风等多次应急突发事件的考验,包括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医院分院——医院都是救治的主战场。

在考验面前,这医院已经能够拿出一套标准化的应对方案。1月21日,医院60名工作人员在3个小时内,完成整个感染科病区搬迁,腾空一整幢公共卫生楼作为隔离病房;同时,将急诊重症监护的病人全部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腾出急诊重症监护区域作为发热、可疑的危重病人集中收治区域;启用整幢专家公寓楼作为医学观察的备用病房,开放床位96张……

随着在外经商人员不断返乡,隔离病房内收治的可疑患者不断增加,最多一天达到22人。实践证明,这一“早隔离”的果断决策,有效控制了疫情在当地的传播。

“7年多来,由我省率先推进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成效明显,逐步构建了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形成了省-市-县-乡医疗四级网络平台,帮扶乡镇、辐射村社,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服务各级各类群众。”董恒进说。

守好基层

防控“小门”

“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推进4年多后,我省又启动了县域医共体建设,医院医疗资源再“下沉”至乡镇的改革,也被称为是“双下沉”的“升级版”。

年9月,我省在11个县(市、区)试点县域医共体建设;年,这项工作在省内全面推开。目前,全省已有70个县(市、区)将医院与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为个医共体。

县域医共体建设,如同一座桥梁。在“双下沉”工作医院,将多年积累的优质医疗资源输入到乡镇一级,让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县域医共体机制如何守好基层“小门”?

时间回到1月17日下午——浙江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前6天。“不容乐观,必须提早行动,医共体集团全员行动。”浙江大医院“双下沉”专家、医院医共体集团院长马岳峰从杭州开完会后,把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带回了小城长兴。

当天,医院下辖8家乡镇(街道)分院同步启动了“战时机制”。1月17日,医共体集团总院和分院的余名员工全部放弃休假,8家乡镇(街道)卫生院坚守一线,每天随访监测当地居家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进村入户宣传防控知识,甚至参与环境消杀等工作,发挥基层公共卫生防疫的作用。

“如果没有已经前期构架好的县域医共体,医院不可能发挥牵头作用,分布在县城各个乡镇的卫生院,也不可能快速拧成一股绳。”马岳峰感慨道。

如今,疫情防控已进入“下半场”,在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复苏的关键阶段,基层医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更为明显。

前不久,医院医共体夏履分院医生傅宠宠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驻企健康指导员。她与镇驻村干部、当地村干部组成三人小组,负责1-2个村居的疫情防控指导工作。“我们主动‘上门’,了解和掌握企业返工人员的健康情况和防疫物资储备情况,同时对企业进行医学指导。”傅宠宠告诉记者。

医院医共体分院辖区内,分布的大小企业非常多,防控任务艰巨。医院院长陈丽娜说:“医共体共抽调了43名医务人员担任驻企健康指导员,他们不定期对驻企健康指导工作情况进行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既守住了百姓健康,也守好了基层‘小门’。”

在浙江,县域医共体成为县域内医疗与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单位,它将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关口前移,医院于第一时间介入,实现了疫情监控、上报、救治的一体化。

人员技术

上下联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上下联动机制,在基层铺设出一条条生命之路的同时,也打通了城乡之间的壁垒,实现医护人员和医疗技术的“互联互通”。

小城瑞安,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由于在外求学、经商人员较多,瑞安的疫情防控工作十分严峻。作为县域范围内唯一一家医院,医院的救治任务十分繁重。

令医院副院长夏时春感触颇深的是,非常时期,医院和下辖的20家医共体分院上下合力的效果十分明显。在疫情最严重时,总院的留观病房床位紧张,飞云、马屿两家分院住院病房紧急改造为隔离病房,医院。“分院还承担了大量的病例初筛工作,患者一经诊断为疑似病例,就安排专用救护车将其转送到总院隔离治疗;此外,医院还从分院抽调了50余人来支援。”

纵横交错的互联网,也成为了非常时期联动城与乡的重要纽带。每隔几天,医院湖岭分院家庭医生陈恒就会预约好当地的慢病患者,通过互联网诊疗预约流程,联系总院专家远程会诊。“疫情期间,线上远程会诊的使用率提升了,村民们不外出也能实现居家诊疗。”陈恒说。

分级诊疗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在浙江,各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司其职”的格局正在逐渐显现。

还是在瑞安,另一个医共体——医院医疗服务集团总院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负责新冠肺炎出院患者14天的医学观察。“名中医师等专家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给予中药干预改善康复者体质,比如为康复者开设‘八段锦’保健操课堂,在每个病房开展一日一次的艾柱艾烟熏消等等。”医院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病房负责人林日武告诉记者。

观察期结束后,康复者回到家中,将由医院各分院“接力”,分院责任医师每天到康复者家中,询问身体状况、测量体温,完成辖区内康复者居家观察期间的健康状况监测。

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医院、乡镇卫生院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医疗资源得到有序、合理利用,最终使百姓受益。

医共体建设下一步怎么走

国家卫健委医共体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学研究中心主任董恒进

实践证明,医共体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总结疫情防控的相关经验,今后医共体的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六点:

一、医共体要统一部署并明确县乡两级公共卫生权责划分。医共体内部统一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战略与方案,分工明确,医院负责危重症病人统一收治和管理,基层单位主管排筛和社区管理,以做到全人群策略和重点人群策略的统一。

二、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医共体应尽快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隔离区域,防止发生的疫情大规模传染和爆发。

三、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流动机制建设。在公共卫生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人才体系,合理促进县域内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流动。

四、重视医共体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建设。在公共卫生建设过程中做好各成员单位的公共卫生预警培训演练工作,提高各单位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做好重要物资战略储备工作。

五、建立医共体与其他公共部门的高效合作机制。与疾控中心和医共体以外的医疗机构加强合作,与医保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社会公益团体等政府和非政府单位做好沟通联络,共同对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六、加强医防融合。医共体归属于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共体和疾控中心联动,包括健康促进、院感控制等方面,促进医疗、公卫复合型人才培养,将预防理念融入到医疗中,加强医防结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