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典文化,诵读经典文章。本栏目由肇州县作家协会、肇州县图书馆联合推出。
0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约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祖先世代为太史,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02写作背景《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赞》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说明了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03原文及注释太史公①曰:学者多称五帝,尚②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③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④,北过涿鹿⑤,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⑥《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⑦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⑧书首。
①太史公:是司马迁自称,司马迁曾任太史令。
②尚:久远。
③荐绅:又作“缙绅”、“搢绅”,是古代高级官员的装束,即在腰带里插笏(hù,上朝时所持手板),代指有身份地位的人。绅,腰带。
④空峒(tóng):即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传说黄帝曾问道于此。
⑤涿(zhuō)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
⑥发明:阐发,阐述。
⑦弟:仅,只是。
⑧本纪: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称“本纪”。
04译文太史公说:读书人常常谈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尚书》只记载唐尧以来的事,诸子百家的著述里虽然谈到黄帝,但都不是典雅之训,士大夫们很难相信并转述它。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西游崆峒,北到涿鹿,东近大海,南渡江淮。所经过的地方,当地年长的人常常称述黄帝、尧、舜的旧迹,各地风俗教化本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与古文文献所载相合的比较接近事实。我读《春秋》《国语》,他们阐发《五帝德》《帝系姓》很是明白,只不过没有深入考察,但二书所记载的事情都不虚妄。《尚书》残缺很久了,它没有记载的内容,往往可从别的著作中看到。如果不是爱好学习,能深入思考,并善于领会的人,当然就不易跟见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阐述清楚。我考察编次有关五帝的记载,选择雅正可靠的那些资料,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第一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