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安,提起抗清名将刘中藻,人们总会为他不逊岳飞的民族气节所折服;说到勤学苦思刘必成,人们不禁感叹他是文武双全的科举奇才;想到色泽鲜艳的东魁杨梅,忍不住让人垂涎三尺……
凡此总总,都源于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苏阳村。
历史悠悠人才辈出
苏阳村地处福安市赛岐镇往南五公里,位于赛江东岸的屏峰山下。这是有着多人口的村落,村中鳞次栉比的砖瓦房中间或夹杂着古老的建筑,虽然残破却依稀可见当初的风光。村道上往来行走的人们悠闲而又自在。村中学校里学生们清脆而又有活力的嬉戏声,使得这悠悠千年的古村落也显得热闹起来。
苏阳在唐五代及两宋时期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地方,苏阳闽东学村的美名也远扬。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远在五代梁朝,苏阳就有“举宏才硕德”的刘茂登第,官终兵部尚书兼文明殿学士。到了宋朝,又有刘现、刘浚明以“举贤良”入朝,皆官拜御史。南宋一朝,整个福安出了70名进士,而苏阳就占了13名。
听村中老者刘招长老先生数家珍地道来:“刘察一家,其刘季裴、孙儿刘岳,三代皆进士及第。刘必成一家,其兄刘得成,武举,省试第一,兄弟刘有成、刘有龙,亦皆中武举,四子登科。刘潆、刘自兄弟,淳佑元年辛丑同科上进士榜。民间流传:父子兄弟三入座,公孙叔侄五登科,可谓盛况空前,既使到了万马齐喑的元朝,苏阳也还出了两名才识之士:刘鉴、刘尹谧。前者为福宁州蒙古译史官,后者为福宁州巡检。”苏阳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自后唐天成年间建村至今,苏阳已有多年的历史。“千年历史中,地灵人杰的苏阳人才辈出,历史上出过22名进士,举人就有24名,素有‘明清大夫第,唐宋缙绅家’之称,是名副其实的闽东第一学村。”刘招长老先生说道。
教育事业在苏阳历来备受重视,据说,最兴旺时苏阳有36家学馆。明知县李有朋过苏阳时曾吟诗曰:“黄崎几度送行舟,此日停桡海上洲,胜地犹存贤簿迹,夙缘应许漫郎游。壶天云淡蓬瀛见,镜水波平日月浮。燹后繁华总何处?山灵长护读书楼。”他对苏阳胜景,及其长久的文化氛围作了最好的写照。
村里苏阳刘氏宗祠已有千年历史。苏阳刘氏宗祠坐落于苏阳村北山之阳,始建于宋天圣间,此后于明初洪武年间迁建于村南。由于年代久远,年宗祠又进行了修复。年,村里将刘氏宗祠改建为苏阳中心小学。现今,苏阳村除了具备完全小学外,村里又无偿奉出了26亩土地兴建了苏阳中学,还建了居仁纪念堂等村史教育基地,建立了篮球场等健身场所。
抗清名将浩气长存
在距苏阳村大约两公里的公路边,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墓,上面长满了青苔。这座不大的古墓就是抗清名将刘中藻的墓。墓坪的照壁上,镌刻着“忠比文山”四个大字。墓两旁还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一旅奋孤忠为浙水闽山恢七邑”,下联为“三朝褒大德与道周可法共仰千秋。”年,它被列入福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生于苏阳村的刘中藻幼时一心奋发苦读,于崇祯六年中举,崇祯十三年更是高中进士,被授予行人官职。当时明末局势动荡,刘中藻也遭遇了政权更迭,怀着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刘中藻隐居山林,但仍心系苍生。公元年,唐王朱聿在福州继位,经朝中大臣举荐,唐王召见了刘中藻,听完刘中藻井井有条的复明大计,唐王当即拨两白银,让他招兵买马,出关拒敌。当时跋扈的朝中大臣郑芝龙心有异志,后来刘中藻得罪他,最终被罢职。
见此景,刘中藻只好回到福安,倾尽家财,并动员本地士绅出钱出力,组建了一支上万人的抗清劲旅。随后,他收复了庆元、泰顺、寿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7县。
此后唐王兵败被杀,鲁王兵败航海至闽,刘中藻率兵迎接,希望在鲁王领导下能成就一番抗清复明大业。然而,鲁王的小朝廷内部也诸多矛盾,很快分崩离析。清顺治五年(公元年),刘中藻率领孤军退守福安城。
次年正月,清福建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包围福安城。刘中藻奋力抵抗4个月后,城内粮草耗尽,在内无食粮、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刘中藻知道此战已经回天无力了。他担心自己抗击清兵失利后,扬州十日惨案之景会在福安重现。思虑良久,刘中藻决定以自身的一死来保住福安城十余万的民众。于是他清点库存,将他带兵期间收入开支明细记录,分文不差。另一方面,他修书致陈锦,呼吁清军切勿屠杀城内无辜百姓。
清顺治六年四月十二日,刘中藻悬挂明高祖的画像于中堂上,穿上明朝衣冠,叩头哭诉:“臣力已经耗尽,这一块残破的疆土,眼看就要沦入清人之手,我只一死来报列帝在天之灵了。”随后吞金屑自杀。
刘中藻为民自尽后,清军入城,果然无犯城中民众,福安民众安然避过了一场浩劫。他的忠烈也感动了当时的顺治帝,清廷将其确认为“忠臣”。
千年古刹蕴玉禅寺
苏阳人才辈出,其人文景观也蔚为壮观。鼎盛时期,文人侠客就对苏阳的风景给予了高度赞誉,“苏江风景世间夸,双凤朝阳啼落鸦,面临纱帽绕带水,背倚屏峰映飞霞,北首三龟排八卦,南端五马辅潮沙,日照楼前乾坤定,吁晤声处旺千家。”
苏阳村西面赛江的水静静流过,巍巍的屏峰山下古湓桥流水哗哗。站在桥边望着小桥流水,再观山上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绿油油的果树令人心旷神怡。通过古湓桥踏上千石岭就直达千年古刹蕴玉禅寺。寺庙毗邻屏峰山,如今已有水泥路直达寺门。
蕴玉禅寺始建于唐景福二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宋代苏阳刘季裴子孙三进士,皆就读于此寺,宋徽宗知道此事后赐名为“蕴玉禅寺”。刘必成也曾就读此寺。
南宋嘉熙元年(公元年),刘必成参加省试,一举夺得武举解试的魁首,并在第二年(公元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武举殿试的第一名。虽然高中武状元,但刘必成依然夜以继日,刻苦读书。十年后,淳佑九年(公元年),刘必成参加朝廷组织的锁厅试,即有官职者参加的考试,这一次他又考中文科进士,在中国科举史上创造了奇迹,让人不禁感叹。
“寺门前有千级阶梯,小时候为了锻炼身体,刘必成就用沙袋绑在腿上爬上这一千级台阶,累了就躺在寺庙前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书,此后,村里的人就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后人就常到石前潜心念书。”村中的老者刘毅向记者讲述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令人惋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读书石”也被破坏,如今已寻不见踪影。
“由于文化大革命,苏阳的文物被摧毁殆尽。蕴玉禅寺宋徽宗钦赐的直匾、明代贞节坊、武举人所用的斤提刀、百岁碑等无一尚存。”说到此,老者刘毅依然痛心疾首。
东魁杨梅远销沪粤
如今的苏阳村已以其适宜的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水果之乡。苏阳村耕地面积就达亩,山地面积10亩,是福安市农业人口最多的沿海平原腹地行政村。苏阳村水陆交通方便,母亲河赛江和赛岐至湾坞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宁武高速公路)都在村前经过。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村就率先在福安市种植温州蜜柑面积达80多亩,从此‘苏阳桔’就享誉福安。全村现有龙眼、枇杷、荔枝、巨峰葡萄、东魁杨梅等十多种经济作物。其中巨峰葡萄、东魁杨梅是村农业的主导产业,巨峰葡萄面积达多亩,东魁杨梅多亩。而且是闽东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杨梅生产基地。”村支委刘雪全提起村里的情况,不无骄傲。
苏阳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域,日照充足,年,苏阳村从浙江引进了被称为“杨梅王”的东魁杨梅这一品种,鼓励并引导村民在平原发展种植巨峰葡萄的基础上,发动村民利用山坡地大力发展以东魁杨梅为主的水果种植业。据统计,从年至今,苏阳村全村累计种植东魁杨梅突破10万株。
在发展东魁种植的同时,苏阳村还成功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打开销售市场,每年都有30多户客商与果农签订合同,鲜果销售供不应求。苏阳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杨梅专业村,带动了赛岐乃至福安市杨梅产业的发展。
想要了解苏阳村的更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