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下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东北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以石居为主的古民居传统村落,具有典型的浙中南山地石居风格。
岩下村地处丘陵平板间,两山夹峙,三水相交,构成了当地山可挡风、水可灌溉、林可种植,可避灾祸的山水格局,也促进了村子良好的生态循环。古村基本上保持着年前的地形地貌,房屋相互毗邻,朝向多依溪而定,进而形成了以溪水走向为基准的街巷基本形态。浑然一体的石屋、石桥、石道、古磨坊凸显了岩下石头村最鲜明的特色,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的集中且保存完好的传统山地石居村落。因而,岩下村也有了“江南石头第一村”之称。
岩下村村民以朱姓为主。据《朱氏宗谱》载,始祖朱国器公在五代梁太祖期间,曾任山东淄州刺史,后因时局纷乱,被贬至温州永嘉任司户。其次子朱时周游猎至括苍,乐其山水秀奇,于年从温州迁徙卜居南田村。18世孙朱谨之于年转徙岩下村,依百丈岩而得名。
自18世孙朱谨之于年定址岩下村以来,以此为开端,至今已绵延二十多代余年。其后,村落基址再未变动,据当地人所述,村子较早的房子多集中于里坑溪西岸。
岩下村在明清时属处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于缙云东区普慈乡、棠慈乡;建国后行政管辖多有变迁,年属雁岭乡,年属壶镇公社雁岭管理区,年属雁岭公社,年属唐氏公社,年属唐市乡,年至今属壶镇镇。
岩下村传统村落选址于百丈岩与双狮山之间的丘陵平畈间,有溪水穿村而过,更有普通岭古道作为经济依托,养育着当地的村民百姓。与此同时,传统村落还秉承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古代哲学,讲究从自然、风水的角度来构建村落的环境。以背山面水、沿溪顺形为主,并将这视作影响家族兴旺和发达的直接因素。岩下古村山水聚合,藏风得水,基本上保持着六百年前的地形地貌,保持着村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村落的整体布局特征为两山夹峙,三水交汇,氏族聚居,由此形成了自然发展的传统村落形态及山水格局特征。传统村落整体呈点状散列,房屋相互毗邻,朝向多依溪而定,进而形成与溪水走向相似的街巷形态。传统街巷人文气息浓厚,古色古香,特色十分鲜明。
岩下村的街巷至今仍然维持着建村时的状态,主要有沿岩下溪的三叉滨水步道以及向溪两侧延伸的街巷,以及通往百丈岩等地的一些石阶步道,这些街巷构成了传统村落用地骨架,宽度大多在1.0--3.0米之间。
岩下村内道路现在主要分为车行道、主巷道、次巷道三个等级。车行道为主要进村道路,宽约为5--7米,部分为水泥铺路,部分为石板路。村内三条主巷道,宽约为2--3米,次巷道宽约为1--2米,主巷道和次巷道以步行路为主。
岩下村十分讲究从自然的角度来选择村落的环境,建筑的朝向、形式、布局以及前后左右关系都经过严密论证,背山面水、沿溪顺形。村落民居主要集中分布在百丈前溪南北两侧,里坑溪东西两侧,村庄南部,岩下溪西侧有少量分布。此外还有朱氏宗祠、本保殿和地母庙位于村南,以及位于村头的枫溪桥,都是村落的标志性建筑。
岩下村地处括苍山西端苍岭段山腰的丘间平畈间,山水田林交错环绕,呈现出了独特的自然环境风貌。村内建筑特色明显,现存余幢房子依山势而建,墙体多为山石垒筑,简洁粗犷,内部为木质结构,以排屋及合院式建筑为主。村中传统农居建筑以二层石木制建筑为主,附属建筑如柴火房为平房。村中三个四合院落式农居,中间为天井,内向空间开敞,外墙封闭,屋面为人字型的双坡屋顶,黑墙黛瓦,具有典型的浙中山地建筑风格,建筑形态显示出旧时宗族文化的遗存。
村内建筑被溪水自然地划分为三片区域,每片各有重要节点,里坑溪西岸以五棵风水树所在地为节点;里坑溪东侧,百丈前溪北侧地块,分为北边的门口山节点和南边的滨溪广场节点;岩下溪东侧,百丈前溪南侧地块,分为古道广场节点以及村口广场节点。这五个节点作为村落的重心,影响着村落的日常运行。
环顾四周,岩下村如镶嵌在林海与翠竹之中的一块碧玉,村内山水交融,尤其耀眼的是别具一格的清一色石头民居,村内民房建筑典雅古朴,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具有年历史的朱氏宗祠、承载年古民居文化的四合院、村口百年历史的石拱桥,使得岩下村具有强烈的山区景观特征和特色。正是这样的别样人文景观,使得岩下村成为原生态艺术写生基地,更让岩下村赢得了丽水市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