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视频、模型和图片,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缙云石宕震撼的生态景观和巧妙的活化设计。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缙云石宕,在苏醒中绽放。
▲10号石宕是采石工艺的户外展厅溯源:千锤万凿中的勤劳与智慧
“八山一水一分田”。在千年古石城缙云,开山采石早已禁止,但那段千锤万凿的历史,被留在了多座形态各异、气势恢宏的石宕里。
缙云县凝灰岩资源丰富,蕴藏量居全国第一,由此衍生了历史悠久的采石文化。早在宋代,当地“家庭式”作坊的人工采石活动已十分盛行,当地不少人长期以此为生。开采时,采石匠会根据上一辈传下来的经验,判断石头的肌理、形状、大小,有些自上而下开采,有些则从山的中间向上或向下开采。
缙云县仙都街道下洋村村民刘键当年就是一名采石匠。
年初春的一天,刘键抡起铁锤,紧握岩錾,开启了采石人生。“那时,别人打听我的去处,家人总说,到‘岩宕’打石去了!”刘键回忆道,“凝灰岩开采时比较软,到洞外风一吹就硬了。”尽管如此,他的一双手还是血泡累累。手工采石也讲究技术,开采出的条石长约40厘米、厚约20厘米。之后,一块块条石被装上独轮车或人力三轮车,建房铺路,变成石街、石桥、石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缙云采石迎来兴盛时期。壶镇大岩坑村分布着多个石宕群,“最热闹时,上千人同时在开采,两个人面对面讲话都听不清楚。”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项一中曾目睹这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熟练的采石匠每天开采1立方米能赚到20元,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顶部呈现“一线天”景观在铁与岩的一次次撞击下,勤劳的缙云人民凿出一个个石宕,也凿出了代代延续的幸福生活。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采石带来的生态影响,缙云大部分石宕停止开采。当地俗称“岩宕”的采石场遗址,却被大规模地保留下来,主要分布在仙都、壶镇、舒洪、东方和五云等地,其中仙都和壶镇的采石遗址最为壮观。
上千年的手工开凿,融合自然风雨的侵蚀雕琢,让这些采石遗址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之美,有的壁立千仞、一柱擎天,有的斗拱宕门、一线观天,宛若一处处巧夺天工的隐秘世界。石宕形态千变万化:阶坎式、覆钟式、井下大型直穴式……呈现露天、半露天和硐采共存的复合形态,原始且神秘。
谁也没想到,当这些石宕变成“闲置遗产”淡出人们的视野时,独树一帜地改造利用,被提上了日程。
▲9号石宕成为婺剧表演的舞台激活:让“沉睡”的石宕变成宝贵的资源
在废弃采石场中悄然生成的,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旅游形态开发潜力。
年,缙云县委托北京建筑师徐甜甜及其事务所团队,为多个小型废弃采石场中具有代表性的9个进行生态活化利用,在改善生态环境、支持乡村发展的同时,为当地村民和游客创造社交、文化场所。
至此,“沉睡”二十多年后,缙云石宕“苏醒”了。
石宕位于仙都景区的核心村——鼎湖村北部约1公里的山谷中。山谷自西南到东北,划分出两条山脉,9个石宕坐落于两侧。一条穿过山谷的乡间道路,将其联接并串成“12时辰游千年石窟”的空间体验。
这些荒废二十多年的岩宕,由当年采石匠个性化的采石方式随机塑造而成。错综复杂的岩石肌理,让每一处石宕的空间不尽相同。而这些,都为改造带来巨大的潜力和多元的可能。通过“把脉问诊”的方式,对每个石宕进行排险加固,在原有的人文景观上叠加当代公共性,这些废弃采石场在生态修复中迈出“深闺”,绽放异彩。
▲8号石宕被改造为书房8号石宕内部空间高耸,向山谷中延伸,深度约50米,高度近40米,是自上而下手工开采的结果。一条“之”字形的小径,串联起原有的数个采石作业台。平台之上,安置着由竹楠木制成的书架与栏杆。取一本书,就地阅读,一个公共书房由此诞生。
为婺剧展演提供舞台的9号石宕最具辨识度,外观如同被利刃切割过,像极了一个倾斜陡峭的屋顶。通过狭窄的入口后,内部扩展成一个近似于矩形的区域。晴时,阳光从顶部狭窄的裂缝间洒下,与多彩的岩壁交相辉映;雨时,滴水声营造别样的声学体验,让听觉陷入沉醉。最特别的莫过于红色凝灰岩围合产生的声学效果,烘托节日气氛,让戏剧文化在生态舞台上展示、传承。
10号石宕是千年采石文化的户外展厅,也是通往其他石宕的出发点。三面围合的空间,呈现特有的几何形态;在采石场中央,随着敲击声在山谷中回响,昔日采石匠再次成为主角,在一凿一锤中演绎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采石画面。入口的坡道,通向近三米高的观景台,在这里,或观看表演,或俯瞰风景。
“整个改造用时不到6个月,本着少干预、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资金投入并不多,但达到了艺术性、实用性、收益性兼具,实现了变废为宝。”承担设计工作的北京建筑师徐甜甜表示,在石宕生态活化的过程中,她和团队有一个共同方向,就是通过简单并且尽可能小的干预去实现,“既保留原始特征,又面向未来发展”。
目前,9处试点石宕改造已完成了3处。
▲依石而建的书架典范:将中国的环境改造启发带给世界
在仙都,这些被赋予新功能的岩宕,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将千年的采石历史以及日常文化遗产并置于新的语境之中。
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徐甜甜,曾在松阳深耕多年并成功完成了红糖工坊等一系列备受国际 今年春天,以“缙云石宕——化身洞天舞台:从经济开发到生态再利用”为主题的展览在德国Aedes建筑论坛展出。为了使身在万里之外的他国观众,也能切身体会石宕空间的特殊性,Aedes建筑论坛同DnA将设计模型经西伯利亚铁路从北京运往德国柏林。其中包含数件由半透明聚酯材料制成的、底部装有灯箱的洞窟展示模型,以及一件呈现“书山”细部结构的大型石质模型。通过大尺度的半透明模型、照片、图纸、影像,将岩壁中的复杂结构直观而生动地呈现,向世界展示了缙云石宕浑然天成的空间感。
在开幕致辞中,其中一位论坛馆长表示,该展览在聚焦中国当代建筑可持续发展可能的同时,也为中国以外的环境改造项目带来借鉴,譬如德国的露天矿址和地下矿洞改造。这一想法与论坛创办人克里斯汀·弗雷思不谋而合。
在德国乃至世界各地,有很多类似的露天、地下矿山正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缙云石宕的活化利用,为世界各地的废弃采石场提供了一种再利用的典范。
如今,在缙云,那些由凝灰岩条石砌成的建筑仍随处可见。它们仿佛是石宕凹洞的凸型,昭示着采石业曾在缙云人民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而那些因自然资源开发而遗留的景观遗迹,正在被唤醒:因地制宜地保留、改造,在自然与艺术的交汇中形成独特的期望值,最终转化为可利用的“积极资产”。
缙云石宕的活化利用,是公共文化空间转型的象征,更打动人,也更具艺术和空间的感染力。
一边苏醒,一边绽放。缙云石宕,正重新迎来世人的仰望!
文陈炜芬汪峰立通讯员沈林勇图王子凌编辑吴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