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与红糖融汇,
柴火与蒸气相望,
箬叶与夹心肉碰撞,
传承了数代的缙云大洋外前糖糕,
将风俗与美好的愿景传递,
从年味中飘出。
过年,它是让人眷恋的味道,有你我他记忆中美好的故事。那些年的乡愁,那些年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一回的味道,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做糖糕,过大年,代表着亲人团团圆圆、家庭和和美美,来年红红火火、事业步步高升,也象征着甜甜蜜蜜。寓意十分美好。
小时候的记忆里,缙云县各地每逢腊月二十五,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糕,炊烟袅袅,蒸气腾腾,走到哪儿都是香甜的味道。
缙云县外前村有户,多人口,大多村民外出经商。遵循着祖辈的传统,继承着多年的风俗,进入腊月开始,外出的村民就陆续回村开始准备蒸糖糕,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在异乡打拼的村民,若不能赶回家过年的,也会委托亲朋帮忙做一笼格糖糕,寄到他乡一解乡愁。
外前的糖糕,主料选用糯米、籼米,经研磨制成粉,溶入红糖白糖,加入红豆、夹心肉、芝麻等食材,上笼屉大火蒸10个小时以上,出笼的糖糕软糯香甜,令人回味无穷。
一道年味,一份乡愁。
每一个糖糕里,都融入了一家人团圆的喜悦,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外前村民周国英、周旭亮夫妻俩,一年到头在新碧街道的企业上班,但每逢过年做糖糕,夫妻俩必安排好工作,早早赶回大洋外前老家,为蒸糖糕忙碌开来。
周国英、周旭亮夫妻
夫妻俩端出一大盆按比例碾好的糯米籼米粉,依次加入夹心肉、煮好的红豆,用温水兑开。另一边,笼屉里已铺上箬叶,灶堂的火苗呼呼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噗噗冒着泡。一切就绪,上笼蒸糕。
上笼蒸糕之前,还要在笼屉一圈放入竹片透气,以保证蒸出的糖糕均匀受热。
接着是漫长的等待。柴火添得旺,满屋蒸汽袅袅,在这寒冬腊月里,暖意融融、心生欢喜。
周梅英
今年65岁的周梅英,从22岁开始,每年都会做上一二笼格糖糕,送亲戚朋友或自己吃的量都要准备着。
“我们一笼格糖糕有20多斤,送亲家必须要有一角(四分之一)。”周梅英说,“自己做的糖糕可以吃一个正月,放凉吃、热着吃、煎着吃,随你喜欢。”周梅英拿出早一天做好的色泽暗红透亮的糖糕,切成一角一角,准备分给亲朋好友。
如今,有了贮藏条件,有些村民过年会适当提早几天蒸糖糕,在遇上喜事时也会做上一笼屉的糖糕。
“现在,喜欢什么食材都可以往里加。不过红豆和夹心肉是我们外前糖糕必不可少的两样食材。”周梅英说,“在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糖糕只有过年才做,且那时的红糖是用番薯和着麦芽做成的番薯糖,肉只有零星一点,有的甚至舍不得放肉。”
王秋菊
从木栗嫁到外前村的王秋菊,今年63岁。她也在准备做糖糕,之前在北京开超市顾不上,这些年回来每年都不落下。依着家人的口味,她在传统糖糕的基础上,又加了红枣、葡萄干等食材,不断丰富糖糕的口味。“我们做糖糕的食材,像糯米、红豆等基本都是自己种的。好多人连猪肉都是自家养殖提供的。”王秋菊自豪地说。
过年,陆续回村的村民,与家人朋友一起,拉家常、叙往事、谈未来,吃着软润不粘牙、唇齿醇香的糖糕,年味也越浓了。
家的味道,
儿时的记忆,
在一块块糖糕中,
变得愈发幸福甜蜜。
在丽水过年真好!
来源:缙云播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